6月27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事业家,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影协顾问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于蓝1921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 17岁来到延安,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培养出来的红色战士。她1939年入党,成为活跃在一线的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话剧团演员。1946年长影厂筹建,于蓝从舞台转战大银幕,在《翠岗红旗》 《革命家庭》 《龙须沟》 《烈火中永生》等电影中奉献了精湛的表演,尤其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形象,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60岁时,于蓝受命筹办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时名“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 )并担任首任厂长,成为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于蓝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得主,是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也是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更是观众心目中永远的“江姐” 。
于蓝的儿子、著名导演田壮壮发文悼念母亲:“妈妈走了,现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你的心独立、赤裸、清明且处于当下,你以前从未经历过现在体验的这一切……感谢所有关心妈妈的人……”
于蓝曾担任过中国影协第五届副主席,第六、七、八、九届顾问,生前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影协顾问。中国影协6月28日发文悼念于蓝,文中说:“于蓝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在长达70余年的革命文艺生涯中,她把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深深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作为电影艺术家,她秉持着对电影艺术的敬畏与热爱,以天赋才华潜心创作;作为电影事业家,她牢记初心使命,对电影事业诚挚热爱;作为社会活动家,她满怀着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以电影人的责任担当,积极参政议政。于蓝同志德艺双馨,为我国文艺事业特别是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嘉奖,人民的赞誉。 ”
与于蓝相识多年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晓棠表示,“于蓝作为演员,创造了光辉的人物形象,亿万观众热爱她;于蓝作为事业家,是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亿万孩子受益于她。于蓝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 ,是我敬重的前辈;于蓝是‘最美奋斗者’ ,是中国电影界的骄傲。 ”
于蓝的一生都同电影事业紧紧交织在一起。1965年,于蓝主演了自己电影生涯中的巅峰之作《烈火中永生》 。在影片中,她凭借精湛细腻的表演,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江姐形象。“江姐对丈夫的爱,埋得很深。 ”于蓝脑海里的江姐,有着一种特殊的冷静与克制,“得知丈夫牺牲了,她在年轻人面前没有哭,怕引起恐慌。而夜里,她裹在被子里压着嗓子哭。 ”正是因为于蓝既演出了江姐作为革命烈士的大无畏精神,又演出了她作为一个平凡女子的隐忍和牺牲,才令这一角色如此深入人心。“在我的表演生涯中,每个角色诞生的过程,都给我带来了许多难忘而幸福的经历。 ”为了演好演活角色,于蓝很感激自己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他们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老师,给了我创造的依据和活力。
而在花甲之年筹办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则彰显了于蓝对培育祖国下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她曾如是评价儿童电影事业:“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儿童电影工作者们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刺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情操高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倾注自己所有的心力。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儿童电影的未来充满阳光,赢得更多孩子们的喜爱。 ”
著名编剧王兴东上世纪80年代曾在于蓝的帮助和指导下创作了《鸽子迷的奇遇》 《我只流三次泪》等多部优秀儿童电影剧本,“于蓝老师对我的帮助,就是老师对弟子的指导,是前辈对后生的传递,她对艺术的执着、对工作的负责、对同志的平等、对年轻人的关爱,如薪火一般悄然传递。 ”王兴东表示,“她是来自延安的电影艺术家,她把经过中国革命实践证明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传给我,我曾被他们的作品感染,如今我用剧作再感染更多的人。 ”
曾在于蓝之后担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导演宋崇至今仍记得,在儿影厂工作期间,于蓝每个项目都亲自参与,厂里的大小方针政策也一起讨论。“从建立儿影,到退下来以顾问身份继续参与儿影的大小事务,再到担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和‘童牛奖’的负责人,于蓝老师一路亲历,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儿童电影事业。她永远活在孩子们的心里。 ”宋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