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范雪娇)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措手不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面对这样一个人类共同的敌人时,当人们的出行受到各种限制时,各种建筑物的窗口仿佛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重要。人们通过窗口呼吸新鲜空气、观看由寒冬至暖春的点滴变化、表达关怀、宣泄情感。透过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日前正在联合主办的一场特殊的云展览——“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 ,人们可以再次凝望疫情期间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窗口。
展览围绕“空间的窗口”“相识的界面”“探寻的通道”“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四类主题进行展出。策展团队表示,“空间的窗口”是指建筑意义上的窗口,门户受到限制的时候,窗依然是自由的窗,一如既往地采光,一如既往地通风,一如既往地成为人们与户外景观交流的一个界面、一个通道;“相识的界面”是指对于禁足在家的人,窗口是接收信息、观察社会、相互观望、彼此鼓励的重要途径之一;“探寻的通道”是指旁观者驻足外部环境捕捉到的动像,也可以是身处空间的在场者摄取到的镜头;“展示和表达的舞台”是指自媒体盛行的当今社会,我们会将各种各样的个体表达喻为“窗口” 。这些都使得展出的作品具有了多向度的意涵。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有两个核心概念,其一是‘窗口’ ,其二是‘档案’ 。‘窗口’是限定,‘档案’是根本,对一个活动而言,限定极为重要。在本次活动数以千计的参与者中,无论是艺术家、媒体人,还是普通民众,大家的思考和眼光都聚焦在一些特定的事物上。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此次展览策展人苏丹如是阐述策展理念。
正如苏丹所说,这些海量的图像信息,俨然是对此次重大事件的肖像素描,既是整体的,又是复杂的。于是,在展览中,人们既可以看到滞留在美国的艺术家带着口罩和手套为隔离的家人送饭,像印版画一样认真,一丝不苟地把病毒拒绝在自己“领地”之外;也感受到站在窗口,人们看到楼下政府设置的路障卡点、党员岗、道路中间迎风飘扬的一抹党旗鲜艳的红色时内心的安全感与慰藉;也能看到在前线冲锋陷阵的人们的努力与不易,以及疫情之下的一幅幅自画像。
展览自3月5日起面向公众征集了6000余组(件)疫情期间拍摄的各种与“窗口”有关的影像。征稿通知发出后的两周内获得了广泛响应,作品既有来自知名艺术家和新闻记者的,也有普通民众的。经过三轮评审,最终选出200余件影像作品进行展出。特别是本次展览的第二轮网络评审环节在短短72小时之内,观众投票量高达33.36万张,点击量高达94.67万次。据介绍,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暂停开放,观众可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官方网站“数字展厅”观赏该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