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一首《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回,中国叩开了通向太空的大门,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50年后的2020年4月24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之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永远的东方红”云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云展厅开幕,近50件套航天珍贵物证,带领观众追溯我国航天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回顾50年来中国航天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无实体展厅的云展览。展览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云展厅为虚拟坐标,利用三维建模、全景漫游等数字技术,汇聚融合文字、图片、音视频、 VR等媒体资源,并第一次在5 G通讯技术支撑下与多平台联动,对云展览开幕式和专家导览进行现场直播。整个展览从筹备到展出均在云端进行,策划团队“云策展”“云布展” ,观众“云观展” 。
为更好地凸显2020年“中国航天日”活动主题—— “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 ,整个展厅被设计成卫星形状,太空奏响东方红、五十年砥砺前行、精神的力量、航天强国立新功四个单元依次呈环形排列,公众点击进入展览,即仿佛搭载卫星开启一场太空之旅。据介绍,这一造型取自“东方红一号”卫星形象。
邓稼先使用过的手摇计算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穿过的舱内航天服、“神舟七号”搭载的丝绸版中国地图、“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试验队队旗及载人航天器发射任务队队徽、“掌中苍穹”雕塑……展览通过数字媒体展出“东方红一号”到“嫦娥”“神舟”系列航天珍贵物证近50件(套) ,涵盖手稿、任务书、名单、邮票、模拟器、航天服等诸多品类。这些物证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不断发展强大的生动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内嵌的8段短视频展现了我国太空探索的多个珍贵镜头,向观众揭秘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与成功发射,如何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卫星、火箭、手摇计算机等10余个展品的3 D模型,供观众720度观展、互动。配合此次云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出品了多款H 5小程序,邀观众细数“东方红一号”研制历程,尝试在五线谱上奏响《东方红》 ,在云端“穿上”航天服与“东方红一号”合影留念,为“东方红一号”点赞,为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加油。
据悉,展期自开幕之日起长期在线上进行展览,供网民随时云观看。“广大网友无论身在何方都可以在5 G信号的有力支撑下云游国博,重温那段峥嵘岁月,追溯我国航天事业艰苦卓绝的开端,回顾‘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感受和领悟航天精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