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品背后的故事“浸润”心灵
作者:本报记者 杨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走进长春、沈阳—— 用作品背后的故事“浸润”心灵

  当2019年度最后一次宣讲的集结号吹响,他对生病的孩子说:“爸爸很快就回来” ;她从第七届军人运动会的报道现场刚刚结束采访报道;他从国外刚回到北京还未来得及倒时差,他们——中国舞协副主席、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黄豆豆,中国摄协副主席、法制日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居杨,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就立马随着中国文联宣讲团,踏上了宣讲的路途。

  10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文联主办的“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等地举行。黄豆豆、居杨、吴为山与当地文艺工作者展开深入交流。

  进行巡回宣讲的目的在于“团结凝聚更多文艺工作者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志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黄豆豆、居杨、吴为山不约而同选择了用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创作经历来“说话” ,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浸润”各地的文艺工作者们。

  1995年,舞蹈《醉鼓》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如今,每当被人认出这就是当初“站在鼓上跳舞的男孩”时,黄豆豆都会想起并万分感激那时在底下为他抬鼓的兄弟们,正如他所说,“舞蹈是一门合作的艺术,要成为一个职业舞者,最先要尊重的就是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每个成员都做到最好,才有可能创作出‘留得下’的经典剧目” 。为了能让节目“留得下” ,他在鼓上反复练习了近一个月,最终在央视春晚上为全国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演出,更为了能让作品“传得开” ,他以日积月累艰苦的练习和无畏的精神排除种种困难,完成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重要表演,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精神” 。如今从舞三十载,黄豆豆仍坚守初心,并以多部作品刻画着一个舞者的使命。

  当居杨讲起自己曾经跟拍了8年的《丢丢的故事》时,巡讲的会场里传出了抽泣声。观众的一声声哀叹、一颗颗泪珠,让记者深刻意识到,深刻的影像无论在多久以后都能直击人心深处。丢丢,一个被吸毒的母亲数次抛弃的孩子,从第一次见他时的遍体鳞伤,到最后帮他找到一个家,居杨用了8年的时间追踪报道他的故事。居杨说,伴随丢丢的8年时间里,让她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与担当。丢丢从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一个小人物到成为全国禁毒宣传的一个典型,这样的过程也让居杨明白了在看似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去选择题材进行拍摄和创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就是要带着思考、带着情感深入到生活当中去挖掘寻找题材,并走进被摄者的生活中去观察和体味,努力拍摄那些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照片” ,居杨说。

  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里,吴为山的雕塑作品《孔子》 《老子》就坐落其中,“我看吴老师的雕塑看过很多次了,一直都是很欣赏他的作品,这次听到他分享的创作背后的种种故事,感到由衷敬佩。 ”长春的一名美术爱好者说。酷暑里,汗水汇成水流成股流下;隆冬季,寒风好似夹杂着刀片扑面而来……这些都没能“打扰”到吴为山的创作。“我的工作室是没有空调的,不是安装不起,我认为再热的天心静自然凉,再冷的天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都会温暖。 ”吴为山说。也正是如此,吴为山的作品里才会如此富有温度。“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作品,所谓作品就是要有品质、品德、品位。 ”吴为山说,他下定决心,要把那些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当中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雕塑出来,要让他们成为时代的丰碑。于是,他为孟子、庄子、董仲舒、王羲之、吴冠中、吴作人等上百位伟大人物进行了塑像。吴为山说:“立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雕塑会永远根植在大地上,对后世的影响会更长远。 ”

  据介绍,此次活动是“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 2019年度的最后一次宣讲,明年巡回宣讲将继续进行,而地点也将会选在更基层的地方,以让艺术家们的故事感染到更多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