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偶像助力青少年树立健康偶像观
——从青少年智力竞技节目《我中国少年》说起
栏目:艺象杂言
作者:青青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河北卫视近期播出的大型原创青少年智力竞技节目《我中国少年》第二季赛事中, 12岁的广东选手程嘉锐在3分钟的时间里从100个数字的阵列中发现隐藏规律,从而找出了一个汉字“巴” ,晋级擂主挑战赛;第一季擂主、 17岁的上海选手冯俊奥接受挑战,他没有选择更容易保住擂主之位的“保守赛” ,而是选择了风险更大的“爆灯赛” ,以一敌二,在阵列规律题中只用46秒便给出正确答案,击败挑战者,获得三盏灯,晋升为出题官。

  不难发现,这档节目中选手、题目都相当“硬核” 。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少年齐聚一堂,进行一轮轮从判断力、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等综合能力到临场发挥、协同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比拼,不少选手展露了超越同龄人的智慧、沉稳,也赛出了队友间彼此信任、对手间互敬互爱的良好风尚。

  在赛制上,节目与时尚的选拔类综艺节目接轨,设置“擂主挑战赛”“爆灯赛”等极具挑战的玩法,青少年在赛事中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令人感动。在第二季中,还特别引入家长参与的环节,家长不仅亲临现场观战,在“家长眼中的孩子”“孩子眼中的家长”短视频中,父母与子女各自表达期望与感恩,增进了两代人心灵的沟通。无论比赛还是节目中意味深长的种种安排,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疑至关重要,但在教育资源获取渠道更为发达的今天,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越发成为其成长的关键一环。互联网时代, PC、移动终端等接收信息的手段极为便利,但纵观青少年聚集的网络空间和喜爱的网络资源,网络小说、游戏、动漫等等,多以娱乐、消费为目的,真正能够促进青少年在能力上完善、素质上成长、人格上成熟的内容并不多。

  电视作为更具公共性的传播平台,近年来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颇受观众青睐, 《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中,也涌现了武亦姝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少年选手,但专为广大青少年打造的,让他们能在其中准确找到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的节目仍显不足。

  说到榜样,不得不说偶像的力量。近年来,以练习生身份走进大众视野的一些青少年艺人成为同龄人的偶像,尽管比一般明星更贴近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情感、心理,他们的成长、求学之路也提供了不少励志范本,但是,这种偶像的树立依然是以“颜值”“人设”等商业元素为逻辑进行资本运作、媒体炒作,青少年固然能从他们身上汲取进步的力量,但有不少青少年也踏入了盲目追星的歧途。

  在《我中国少年》中,选手们身着朴素的服装,往往貌不惊人,对于青少年观众来说,也许就是平时的同学、朋友、伙伴。15岁的湖南选手肖雨昊,在短短数秒之内找出了两帧复杂视频画面中的细微不同, 14岁的河北选手刘展旭向队友昂首一呼“请放心地把这一题交给我” ——当“身怀绝技”的选手们按动抢答器,走上擂台,他们何尝不是一个个夺目的偶像。由此可见,让青少年从自己身边找到偶像,树立以知识、智慧、能力、素质为依托的新的偶像观,这类节目有着重要的导引作用。

  2019年高考成绩近日公布,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以613分考取清华大学,她在比赛中从容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场景历历在目。武亦姝以深厚的诗词积累、应对若定的台风获得广泛的喜爱和认可,相信也有许多青少年暗下决心,要像武亦姝那样在高手如云的舞台上一展所长。 《我中国少年》中选手们未来的成长值得继续研究和关注,同时,期待像《我中国少年》这样的节目持续登上荧屏,为青少年遴选出更多全面发展的“硬核”偶像,让他们引领着广大青少年拼搏奋进,走好实现理想、成为栋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