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是中国首家由艺术机构打造的专业音视频网络机构,它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高雅艺术的普及和传播,在‘精彩瞬间’栏目当中,轻松欣赏到国家大剧院演出实况录像,在‘古典音乐赏析’‘音乐虫聊天室’当中聆听到世界一流的现场表演,在‘NCPA音乐厅’中看到台前幕后精彩花序。自2011年上线以来,古典音乐频道已经发布了900多场演出实况, 500多期音乐普及节目, 2700多张数字音乐唱片,这正是科技与艺术融合给人们带来的改变……”在2019世界剧院北京论坛上,中国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谈到剧院如何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及文化获得感时如是介绍。
为推动知名国际表演艺术机构之间在运营经验分享、文化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培训等诸多方面达成共识、收获成果,由国家大剧院发起主办的2019世界剧院北京论坛日前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以“交流合作、共享共赢”为主题,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近70家艺术机构的200余名管理者和艺术家聚首,深入探讨当今剧院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长期以来,如何挖掘观众是世界各大剧院普遍面临的难题。如何借助前沿科技的力量,将剧院与互联网巧妙结合,让宝贵的舞台艺术资源能够惠及更多人,也是中国国家大剧院一直以来探索和研究的方向,据李志祥介绍,从2007年成立第一天起,国家大剧院就持续开展公益性艺术普及活动,打造了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特色品牌。每年的歌剧节、音乐节期间,都会组织近百场公益音乐会, 11年来,国家大剧院累计举办各类艺术普及活动1 . 2万场,现场参与观众达到480万人次,累计走进国家大剧院观众达到2000万人次。
西班牙巴塞罗那利赛欧歌剧院担心的问题同样是如何去发掘观众。据利赛欧歌剧院总经理瓦伦蒂·奥维耶多·科奈约介绍,为吸引观众,利赛欧歌剧院开发了“利赛欧35”项目,“利赛欧35”每年推出戏剧季,其中有专门面向35岁以下观众的剧目,“我发现年轻人有点‘自恋’ ,他们特别喜欢拍照。 ”于是,剧院投其所好,演出开始前为观众们送上以作曲家命名的迎宾鸡尾酒:“普契尼”“威尔第” ……每一杯的味道各不相同,剧院还非常欢迎大家在网上晒出自己拍摄的照片,加上剧院富丽堂皇的装饰,往往会让他们收获许多“赞” 。“现在的观众越来越年轻了,而看歌剧的传统观众却都是45岁左右的,发展新观众是在为未来投资。 ”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近几年国内剧院观演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 %到5 %,目前国内专业剧场突破了2000家,但是在剧院产业中屡屡出现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文焕看来,剧院吸引观众的前提应该是加强剧院自身管理水平, “2017年专业剧场年平均演出46场,二线及以下城市78 %的剧院年均演出不足30场,究竟该如何提升剧院运营管理水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行业的人去探索。 ”
“我们做过调查统计, 50个想要观看演出的法国人里,只有8个人会选择古典音乐会, 8个人会选择舞蹈,而愿意听一场歌剧的观众只有4个人。 ”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候任国际发展部部长夏曼宁说。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数字发展部部长克里斯托弗·魏道尔也曾看过一份美国的样本容量达到4000人的调查,其中提到许多美国人从来没觉得歌剧或古典音乐与自己有关,“人们不愿意走入剧院大门的理由,是心理上认为自己和高雅艺术有距离。艺术教育与普及的目的就是希望改变人们觉得自己‘不适合高雅艺术’的观念,让更多人享受艺术、陶冶心灵。 ”
阿根廷科隆大剧院始建于1857年,是仅次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米兰拉斯卡拉剧院的世界第三大歌剧院。据科隆大剧院机构宣传总监豪尔赫·埃尔南·科迪西莫介绍,早期科隆大剧院是为皇族及上层阶级服务的,而现在,他们正在努力消解当地观众和科隆剧院之间的假想分界线。“在脸书,我们有30万关注者,我们会发布艺术家们对于自身参演剧目角色的感受以及表演经验等方面的介绍和导赏的视频到这些社交媒体上,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目,从而拉近观众与剧院的距离。我们每年还有超过40次的直播。 ”豪尔赫·埃尔南·科迪西莫说,如果不能让更多观众到现场,我们就让表演寻找更多的观众。
当前,数字大潮来势凶猛、势不可当,创新、“互联网+” 、线上线下融合为艺术传播和创新开拓了新的空间,实现了歌剧等高雅艺术“N次方”的传播速率。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虞晓刚认为,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直播手段推动艺术传播,在全球范围已经成为流行趋势。许多观众可能以前没有进过音乐厅,没有听过音乐会,但是线上直播给他们带来了走进艺术、感受艺术的机会,从线下到线上,通过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让高雅艺术吸引更多受众,从而实现线上反哺线下,“看直播的人多了以后,沉淀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很大,他们或许会从网上剧院走进实体剧院,如此下去就形成了艺术传播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