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学界庆祝改革开放40年座谈会举行,与会作家、评论家指出——
改革开放让中国文学收获自信
栏目: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开放使我们看到了世界,也使我们看到了自己。正是他者的赫然逼近,使我们在沉重的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改革愿望。改革开放使中国文学开始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崛起。 ” 12月24日,由中国作协主办的首都文学界庆祝改革开放40年座谈会在京举行,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座谈会发言中如是说。

  座谈会由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主持。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出席会议并讲话。翟泰丰、金炳华、李冰、李敬泽、阎晶明、王巨才、高洪波、廖奔、何建明、陈崎嵘、白庚胜、吴义勤、鲁敏、郑伯农、束沛德、吴泰昌、刘震云、柳建伟、梁晓声等出席。

  铁凝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转折。我们生逢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得以见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既是莫大的幸运、同时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在过去的40年中,我们的文学生动地书写、积极地参与到了这段历史之中,而在未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将一如既往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把改革开放的故事转化为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把改革开放的精神熔铸到创作与工作之中,贡献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钱小芊代表中国作协党组梳理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的成就和经验,对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国文学的更大繁荣做了全面阐述。

  曹文轩、叶梅、孟繁华、崔道怡、朱向前、黄传会、叶延滨、付秀莹等作家、评论家、编辑家结合亲身经历和创作实践、工作实践,回顾40年,展望新时代。

  1978年初,崔道怡作为《人民文学》的编辑,曾为刊物刊发出别有意味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而欢欣鼓舞。回想当年,崔道怡感慨万千:“这两篇作品的面世,显示了文学春天的到来。这一年中国作协恢复了工作,使我重新具备了归属感,升起了使命感。这一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关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掀开了我国历史焕然一新的瑰丽篇章。 ”

  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评论家朱向前以他亲历的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首届文学系创办之初的片段为例,从一个侧面讲述了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军旅文学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首届文学系草创之时,只有系主任徐怀中带一个老师,白手起家。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徐怀中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中开创和奠定了高效高质快速培养军旅作家的军艺文学系教学模式,从这里走出了李存葆、莫言等一批新时期以来军旅文学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其中一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4人获茅盾文学奖, 10余人获鲁迅文学奖。 《红高粱》 《历史的天空》 《突出重围》 《解密》等一大批代表作品真实、快捷、准确地讲述了新的中国故事和强军故事,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40年来,中国文学在一个由我们自己主动接受而不是别人强加的国际文化背景之下,开始了它的黄金时代。 ”曹文轩指出, 40年的实践经验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使我们形成一个共识:“中国文学倘若要发展,就必须处于宏阔而深邃的国际文化背景之下。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世界各民族已经不再像若干年前那样仅仅凭借自己本身的经验生存下去。各民族都需要世界性的、人类共同创造的庞大而丰富的思想库、知识库。 ”曹文轩同时指出,一个因改革开放而日益强大的中国,使我们现在可以有信心有力量说出:中国文学要义不容辞地参加世界竞争,中国当代文学应当走向世界,“既吸纳又给予,也许才是更完美的格局” 。

  “中国文学主体性和文学自信的获得,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我们面对西方文学的挫败感终于成为历史,中国文学进入了新时代。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评论家孟繁华指出,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曹文轩、刘慈欣等又先后获得国际大奖,中国文学得到了世界各国应有的尊重。从学习到对话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一个重大变化。孟繁华表示,中国文学在百年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语境中,逐渐形成了创作方法上的中国特点,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近年来小说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达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生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40年中,作家们的创作紧随时代。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诗刊社原主编、诗人叶延滨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亲历了40年中国诗歌的发展,见证了诗坛的沧桑巨变。叶延滨指出,经过40年发展,中国诗歌风格流派缤纷争奇,形成了三种主要姿态:面对世界的向外开放学习姿态、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 40年诗坛潮起潮落,三大主潮互动共存,诗坛虽时有“雾霾”但总体生态良好丰富繁荣。

  原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最先从家乡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气息。1988年,他回乡一个多月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一个县》 ,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家乡人民前行的足迹。此后黄传会创作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 《站在辽宁舰的甲板上》等众多记录时代变迁、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40年来,报告文学作家永远在路上。

  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小说家付秀莹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在中国北方一个普通乡村,成长经验天然地与改革开放血肉相连。十多年来,付秀莹写了大量小说作品,逐步构建起一个叫做“芳村”的文学世界,她试图以艺术的方式描绘出中国乡村的此时此刻。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土家族作家叶梅表示,改革开放是文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一个从基层开始创作的文学青年,到担负一定责任的文学期刊主编, 40年来她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带来的巨大变化。1981年《民族文学》创刊,发展至今, 《民族文学》已由一本发展成六本,在汉文版基础上创办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和朝鲜文版,为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首都文学界的作家、评论家代表,中国作协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中国作协在京团体会员单位负责同志,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参加了座谈会。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