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相声有新人》的争议
栏目:艺象杂言
作者:李鸿达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相声类综艺节目《相声有新人》落下帷幕。这档节目旨在通过表演晋级的方式去挖掘相声新人,但节目开播以来,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节目很有创新性,符合当代青年群体的欣赏特点;而另有一些人对此并不认同,认为这改变了相声本来的面貌,相声已不再是他们所认识的相声了。就在近期,常宝华、刘文步、张文霞、师胜杰、常贵田等几位老相声表演艺术家的辞世,唤起了大众对相声经典的回忆与怀念。于是,新与旧、变革与传承,再一次将相声艺术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摆到了大家面前。

  新媒介生态让人们的生活加快了节奏,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这给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带来了不少挑战。同时,其他娱乐节目活动由于娱乐性强、潮流感足、俊男靓女多等特点不断抢占传统相声的受众群尤其是青年受众群。这些都给相声的发展带来阻力,也是摆在当今相声表演工作者、相声艺术创作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这档节目开播到结束,争议一直不断,笔者认为这很正常,新事物的产生本身就会带来一些争议。新的相声艺术表演形式打破了以前人们对相声的习惯性认知,“相声变了”的声音时不时出现在人们的口中,有人甚至认为这种探索是在不折不扣地“搞破坏” 。其实,我们不必因此而耿耿于怀,还应看到积极的方面。这个节目的推出是一种探索,不仅开创了传统相声表演的“新玩法” ,更重要的是“俘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的心。抓住了青年,也就抓住了相声艺术的未来。

  在中国的相声艺术史上,传统相声艺术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包含过多低俗化的内容,相声曾遭遇生存危机。在老舍等一批文化人的指导下,侯宝林、马三立等人对相声进行革新,产生了《普通话与方言》 《买猴》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相声也得以走向全国,成为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相声又遭遇电视文化冲击,在侯宝林、马季、姜昆、冯巩等一代相声人的努力下,经过十余年发展,相声与电视文化有机融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今相声面对的问题,正是要在移动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之下,借势而变,寻找新出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过非常著名的“创新理论” ,“创造性破坏”是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大意是创新就是一种破坏,它在打破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同时也在塑造一种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东西来替代。在如今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各行各业都在面临着变革,都在被互联网所重塑。相声界也在被这种形势所倒逼着。其实,时间和观众是最好的评委,在时间的考验下,如果这种“创造性破坏”没有得到观众的好评与认可,那么自然就会被淘汰;反之,如果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与认可,其不失为对于丰富传统相声表演艺术形式、推动相声创新的一种尝试和途径。因而,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大可不必对相声谈变色变,应该秉持一种包容之心,鼓励创新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