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栏目:推进文艺创作笔谈
作者:申捷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者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扎根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文艺创作面临历史机遇、肩负光荣使命。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打造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筑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本报特开辟“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推进文艺创作笔谈”栏目,约请活跃在创作一线的文艺工作者讲述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守正创新谋发展、用心用情用功促繁荣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我们这一代创作者很幸运,生活的时代再过几十年看会是一个难忘的记忆,因为它每天都充满着奇迹般的变化,每天都是新的。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土壤养料,同时也带来了挖掘的难度。它不容你投机,不容你耍小聪明。我特别体会到,你不认真面对时代,它就会反过来蔑视你。

  唯有深入生活,扎根到那片土地上去,体验生活的瞬息变化,才是抓好现实题材创作的重中之重。但必须先要打破自己,打到尘埃处,方能化身万物。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对我而言,现实主义不是白描、不是粉饰,而应该有着浪漫主义色彩,有失败、有英雄、有难关、有希望。那些企业家,那些基层有为的干部,那些暂时卑微却又不甘平庸的普通人……人民才是时代的英雄,光凭儿女情长,凭表面化、简单化的赞美,凭宣扬人性黑暗的缠斗,都无法撞击出时代的火花。这是我在创作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时的深刻体会。

  写剧本之前,我8次赴浙江义乌体验生活,采访了数百人,与他们同吃同住。我参与了小商贩进货出货全部流程,也亲眼看到“富二代”对父母俯首帖耳背后的叛逆与矛盾。我想写他们的难、他们的心酸,更想写出他们对自己人生的不甘和突围。小商贩含泪讲出母亲将自己和货物一起塞进火车车窗的童年;商人对我哭诉贷款还不上要崩盘,担心对不起亲人和手下员工的难眠之夜。这些真实的细节写进了剧本,电视剧播出后获得了很大共鸣。还有义乌的基层干部跟商贩打成一片,“归行划市”制定好规则,任由你竞争任由你飞。我以他们为原型塑造出了邱英杰这样一个基层干部形象,受到80后、 90后喜爱和追看的程度我也没有想到。

  体验生活给我的创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剧中几乎每一个事件每一个细节都源于义乌的生活:废布拖把、收大麦做猪饲料、卖《红楼梦》照片、烧假货、三角债、首饰新材料、建海外中转仓……这部剧播出时,义乌网站报道当地百姓晚上不回家在广场看大屏幕,就像小时候我们看露天电影一样,一起鼓掌一起落泪,还有很多人站出来认剧里的原型。这是我从未有过的快乐,我感觉到在跟那片土地的人一起呼吸。到了拍摄后期,我还在改本子,写了摊位升级,“义乌购”起来了;写了互联网,中欧列车发出去了;写了列车,海外中转仓又建成规模。电脑里的剧本居然跟不上义乌现实的变化!那片土地让我懂得了生活的宏大与自己的渺小。

  不光是前期编剧要深入生活,剧组体验生活也成为常态。电视剧《白鹿原》全体演员在拍摄地山脚下一个叫董家岭的小村落里“男耕女织” 。男演员白天在烈日下割麦,女演员就在家纺线、和面,大家吃熬白菜、喝山泉水、在澡房冲澡、去公共茅房方便。晚上,演员导演就蹲在村委会的小院里和我讨论剧本、研究角色。那一夜星斗满天,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有着共同理想的人在一起奋斗的幸福。吃饭的铁盆被摔得坑坑洼洼,盛着一盆红辣辣的油泼面。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也许是我平生吃过的最香的油泼面。从那以后的创作,我始终被一种美好的力量鼓舞着。创作者与生活是不可分离的,是互相作用的,我们挖掘生活,生活反过来也会改变我们。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教训,发现以往的电视剧创作凡是出现浮夸奢侈的,都是因为那时候我接不着地气,脚下无根,我不敢直面生活的真实。我也写过太多儿女情长,也曾被各种家长里短牵绊住,写过香车豪宅和办公室里的尔虞我诈。那是因为我不敢直面时代的矛盾,担心费力不讨好。但我现在时刻提醒自己,现实题材创作一定要跟上时代,直面矛盾、播种希望,方能酿出家国情怀。

  这是一个火热的时代,如果只有单一的温情是不能满足观众需求的。电视剧当然需要温情,但更需要直面社会矛盾与不平衡;电视剧当然需要描绘人的苦难与煎熬,但更需要告诉观众希望所在。作品想要成功,就会给我们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时代让撒娇、发泄、秀自己都成为可能,慢慢地就可能会把自己置换成别人期望的样子,然后享受在虚拟世界里的掌声,享受随意的谩骂指责;回到现实,可能就忍受不了错位和残酷。这样的人群其实是很无助的,需要正面引导。我们是不是可以告诉他们,有多少人在苦难中搏击,有多少人还在选择高贵地活呢?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国家涌现出多少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创作也该直面在摸索中、巨变中出现的那些痛苦、煎熬、彷徨、壮烈,以及人的高贵坚守与突围。在摸索前行中出现暂时的错位、阵痛是正常的,难的是人性在面对这些时能否闪耀出光芒、能否涅槃重生!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时代之歌。作品不仅要叫得响传得开,还要留得住。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孩子回首往事,还能看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这就需要我们创作者具备转化能力,把时代的伟大与人性的高贵转化成让人感动的人物与故事,把文学经典转化成市场上年轻人喜爱的影视作品,把苦难转化成希望。我一直在探索前行,渴望获得这种能力,为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