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史研究面临史料难得、史事难定、史论难立、史观难建等诸多困难,进而限制了我国摄影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对此,摄影专家学者表示——
摄影理论建设应注重摄影史梳理
“当今摄影理论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对摄影史的梳理。 ”吉林省摄协秘书长荆宏说起在梳理吉林的摄影史料时,发现从1997年到2001年及2003年到2007年是两段“空白期” ,“任何资料都查不到” 。“吉林省摄协是1961年成立的,但到今天,吉林省摄协关于资料梳理的摄影通讯杂志仅仅出了9本。 ”荆宏说道,这件事使吉林省摄协意识到应该做吉林摄影口述史的工作,“我们已经对当地的五位老先生进行了口述史的采访和影像记录,但口述史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需要更专业化的指导” 。
在近日于广东东莞长安镇召开的中国摄协摄影理论委员会工作会上,与会的摄影理论委员会委员就当前中国摄影理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摄影理论工作的开展建言献策。
“摄影理论首先要做的,是要将摄影理论与摄影评论、摄影赏析、创作经验谈等区分开来。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韩丛耀认为,摄影理论有三种范式,第一种是研究摄影及影像定义、结构和动力的普通摄影理论,第二种是研究摄影语言结构的专业摄影理论,第三种是建立于摄影学手段应用基础上的应用摄影理论。摄影理论的建构“可以使实践不至于盲目” ,而“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韩丛耀认为,“抛开中国摄影历史的摄影理论研究注定只是一种喧闹,是荒腔走板的” 。
和荆宏与韩丛耀一样,很多专家都提到了摄影史的梳理工作对摄影理论建设的重要性。“过去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以论代史。 ”摄影评论家臧策表示,史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史料学的基础上。韩丛耀同样认为,摄影史的研究应该遵循“史料-史事-史论-史观”的技术路径。但在这一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韩丛耀提出了“史料难得、史事难定、史论难立、史观难建”的几个问题:中国摄影史料的搜集非常困难,许多史料还躺在文献故纸堆里,很多影像的基本信息也是缺失的,在史论方面,建构中国摄影历史的宏观理论体系框架离“社会和历史对我们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摄影史观的建立同样有一定的难度。
但即便困难,也一直有人在努力,当今有很多摄影家和年轻的研究者正在从事摄影史料的梳理分析和摄影理论的建设工作。长期从事摄影教育工作的湖北传媒摄影技师学院副院长黄一凯认识很多对摄影理论感兴趣的年轻人,这其中,有很多是有海外学习背景的年轻摄影人。“他们在国外接触了许多‘新东西’ ” ,黄一凯认为,这些“新东西”应该被引介到中国。这些年轻人之间有很多交流,“但这些交流多是在微信群这样的私密空间,没有把它们放到公共平台上来讨论” ,他认为,应该让这些年轻人参与到摄影理论建设的讨论中来。黄一凯还长期从事摄影书籍翻译工作,他认为,摄影界在翻译引进国外的摄影理论书籍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中外摄影理论工作的交流,臧策提出,应该建立中外摄影理论家对话的有效渠道,促进中外摄影理论工作更进一步交流。
中国摄协成立摄影理论委员会,致力于“推动中国摄影的学术繁荣和发展,坚持以学术为本持续提升摄影各领域学术水平” 。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表示,摄影理论委员会是中国摄协承担桥梁纽带作用,特别是团结摄影理论人才的重要抓手。未来还将逐步建立完善理论委员会工作规范和考核办法,通过摄影理论建设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