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民摄影创作正当时
栏目: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作者:本报记者 范雪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7月在京召开,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在9月“登场” ……一系列聚焦乡村、聚焦“三农”的政策举措、推进动作,让正在北京展出的第八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格外引人瞩目。在120余位农民摄影人创作的150幅优秀作品中,既有对“三农”政策的体现,又有农民快乐生活的写照,还有对社会热点、社会力量支持乡村发展的记录,展现了我国近年来农村发展极其火热鲜活的图景。

  摄影具有记录时代的独特优势,在全国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农民的镜头所拍摄的影像显得尤其珍贵。农民摄影人来自农民、住在农村、干着农活,是农民的亲戚朋友,没有外来摄影人与农民在思想感情、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距离感,这些都是农民摄影人的突出特色和优势。全民摄影时代,摄影在越来越多的农民中流行起来。从“新农村建设纪实摄影工程”到第八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 12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农民摄影人。

  “我们要表现今天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状态,对历史负责。 ”中国摄协顾问、著名摄影家朱宪民表示,农民摄影人有自身优势,在创作中应该带有感情,理解农民的心态,正确地表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用善良、平常的心对待拍摄对象,“我们不是单纯的记录者,要通过我们的感情、思维来表现他们,带有时代的典型化,这才是艺术创作,这样的影像才有价值” 。

  50多年前,朱宪民便开始拍摄中国农民,他的作品也成为中国农村、农民发生巨大变化的见证。“如何表现好今天的农民生活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有一些摄影家一拿相机就爱走偏远的地方,认为最贫困的才是农村,这是不正确的。 ”朱宪民说。

  “一说农民题材的摄影就要跟贫苦、艰难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摄影家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反映的是近30年前的乡村教育,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参评作品中,还会屡屡看到重复模仿的照片。 ”中国摄协副主席、本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评委会执行主任居杨坦言,在摄影创作中,还存在过度将农民题材跟田园风光联系在一起,与“诗和远方”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元阳梯田、塞北牧羊的照片层出不穷,这样的影像很完美,但鲜少能从中看到生活在其中的农民以及他们身边的故事,缺少人文精神的关注。还有的摄影人一拍农民题材的作品就要去西藏、云南、大凉山,反而忽略了我们身边的生活” 。

  “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这是农民摄影人难逢的机会。 ” 《农民日报》摄影部原主任、本届大展评委乔仲林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摄影人要能够发现和认识新时代现代农业的特征,关注农村的新变化,“比如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一大批人用镰刀收割的场面,如今夏收时,从河南开始,大概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收割到东北,这是用大型农业机械和专业化的操作实现的,应该把镜头对准这些新的‘麦客’ 。 ”他认为,农民摄影人应该发挥了解家乡历史、对家乡有感情、对农村有独特判断的优势,关注身边人和事,选择适合自己的拍摄题材,用熟悉的影像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风格,还应多读有关农村的书籍和“三农”工作的文件,不需要远离家乡,去拍摄他人之乡,要坚持拍摄自己的家乡,拍熟悉的人和事。

  在此次评选中,一幅名为《 “无钱”交易》的作品,记录了湖北省监利县朱河镇一家农资商店柜台处,两个农民正在扫码付款的场景。这幅作品被认为“准确表现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而备受评委肯定。北京市科委原党组书记、农业专家、本届大展评委杨伟光同时提出,“一些照片要么是拍星轨,要么是在黑暗的房子里,然后有人在光下做着老手艺活,这是生活中没有的,是摆拍,来参加评选是不会入选的” 。

  除了拍摄,农民摄影人还有许多“用武之地” 。记者了解到,吉林省蛟河市农民摄影家协会成立于2012年,是东北首个农民摄影家协会,协会会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已经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他们一边忙碌地为家乡的发展变化存影留相,一边积极开展着形式多样的文艺志愿服务工作。来自蛟河的农民摄影家齐双介绍,他们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摄影技能,志愿积极投入到节庆、摄影导游、摄影展览、拍摄全家福及全村福等摄影志愿服务中;还积极开展送摄影下乡活动,鼓励农民拿起相机,把镜头对准自己熟悉的生产生活及农村风情,满足农民对摄影文化的需求。“我们把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到摄影志愿服务活动中,农民摄影已经成为蛟河文化艺术的重要品牌。 ”齐双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