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协主编《中华戏曲剧种丛书》阶段性成果38个剧种全部出版完成——
剧种建设,让戏曲传承更加有根
江苏,扬州,正值油菜花开之际,春和景明。由中国剧协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戏曲剧种丛书》阶段性成果共38种剧种专著日前在这里汇聚发布,包括此次首发的13种和于2013年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上首发的25种。自2012年中国剧协启动此项工程以来,历时6年的本阶段丛书至此全部出版完成。
作为一套全景式、多视角介绍中华戏曲各剧种渊源由来、经典剧目、名家大师、当下状况的大型系列丛书,现已出版的《中华戏曲剧种丛书》涉及京剧、昆剧、秦腔、越剧、梨园戏、豫剧、湘剧、陇剧、五音戏、云南花灯剧、龙江剧、新疆曲子戏等,全部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每个剧种单独成册,注重编写的学术严谨性和读者阅读的可读性。每个剧种都分古籍线装宣纸印刷和当代平装印刷两种版本,以便于不同读者阅读。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戏曲界最大规模的剧种文化编撰、出版工程。 ”在同期举办的《中华戏曲剧种丛书》研讨会上,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介绍,上世纪80年代,全国大约有360个剧种,前段时间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还有348个剧种,目前仍然活跃的不到100个,有影响、成规模的更少。而在戏曲研究中,比较多的是史论研究,剧种研究至今还比较薄弱。这也是规划出版这套丛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戏曲剧种众多,风格各异,丰富多彩。长期以来,它们活跃在广袤的农村城镇,发挥着高台教化、构建风俗、娱神娱人的重要作用。记者了解到,剧种概念产生于上世纪上半叶,到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流行,历来被认为是区分戏曲声腔、表演特点的重要载体,成为具体艺术呈现及审美特质的重要判断标识。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之一的《中国戏曲志》面世,集成了394个大小剧种及5318个留存剧目,为人们对剧种的认识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新世纪以来,在非遗保护氛围中,众多戏曲剧种得到了进一步和更深入的认识。但是,全面系统的剧种研究仍然缺失。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告诉记者,在当前一些戏曲传承和创作实践中,存在本体缺失、剧种意识淡薄等现象,就更有必要把剧种建设重视起来。
受种种因素影响,戏曲艺术一度遭遇普遍的生存困境,人才培养、剧目传承、演出生存等都困难重重。党的十八大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纷纷出台。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戏曲传承发展得到高度重视,戏曲的理论研究、历史梳理及家底盘查不断开创新局面。其中, 《中华戏曲剧种丛书》就是剧种建设的重要成果。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史论室主任王晓珊是《中华戏曲剧种丛书·闽剧卷》的作者,同时也承担了文化部组织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的重要工作。据她介绍,在我国目前留存的348个剧种中, 48个是跨省剧种,生命力较强的大概有30多个。剧种中京剧流布最广,但剧团数量在萎缩。她说:“深入研究剧种的现状,保护剧种的多元性、丰富性,才能有意识地去寻找适宜的疗救方法。比如四平戏,它的根本问题是由农耕文明逐步消失带来的,而不一定是财政扶持可以解决的。同时,剧种研究也能够有效推动创作实践走正走好,让缺乏与剧团融合的新生代编剧熟悉剧种特点,让导演更好地呈现剧种特色,让唱腔特色更加鲜明。 ”
一些地方戏曲剧种只有“天下第一团” ,院团常常成为剧种研究实践的重要基地,比如福建的梨园戏、广东的西秦戏等。2015年,记者到山东采访时发现,菏泽当地通过整理挖掘传统剧目《两架山》等,使大弦子戏这一剧种得以恢复,也是依托基层院团的力量。“五音戏有400年历史,如今每年演出大概300场。从工作实践上讲,确实需要理论上的支撑,但地方戏的理论研究偏少。剧种的传承仅仅靠剧院力不从心,希望通过对剧种的研究,加大传承力度。 ”承担此次丛书“五音戏卷”撰写工作的山东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院长马光舜说。福建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丛书“傀儡戏卷”作者王景贤表示,戏曲传承应该重视脚下的土地,而剧种就是基础,像福建莆仙戏的蹀步表演,就需要找到提线木偶的线感,这样才能让戏曲传承有根接地气。从剧种出发去建立剧种传承基地群,或许能为戏曲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当前戏曲的非遗保护,必须要落实到剧种,不仅仅是复制它的历史形态,更重要的是它的建设与发展,要与时代同行、与民众共生。只有不断提升地方剧种的品质,给其充分的开放空间,最终才能形成其不可取代的价值。 ”江苏省剧协原主席、戏剧理论家汪人元认为,目前戏曲研究还缺乏全面的剧种研究,“一种文化只有自知、自省、自明、自觉,方能形成文化自信,而剧种研究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自知工作” 。
研讨会上,张兴华、谭静波、肖美鹿、蒋中崎等参与丛书撰写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就自己的剧种研究与创作作了发言。大家普遍认为,这套丛书具有系统性、经典性、学术性,它的出版是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文化传播的有力举措。另外,鉴于知情者在不断流失,大家也纷纷提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选择有代表性的剧种,让丛书继续出版,把戏曲文化的精髓不仅是在舞台之上,在案头研究中也能够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