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院团长“回家”,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栏目: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加第二届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交流会,河北邢台市豫剧团团长杨中河有些意外:“两年前举办第一届交流会,以为就是一阵风,办一次就过去了。没想到又办了第二届,而且越办越好。 ”言语中透着惊喜。

  12月12日至15日,第二届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交流会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活动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河南豫剧院等单位承办,全国12个省(市)的200多名院团长回到“老家” ,共商豫剧发展大计。开幕当天,天气有些阴沉,但没有雾霾,干燥多时的中原大地,等待着一场期盼已久的小雪。

  为筹备这次会议,河南豫剧院足足用了三个月,这期间,河南豫剧院还承办、参与了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戏曲进校园豫剧名家李树建走进北大清华、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等重要活动。活动多、人手紧、压力大,却并没有影响到交流会的精心组织。一进会场,迎面是豫剧九大名家巨幅展板,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樊粹庭、杨兰春、王基笑9位豫剧前辈的风采令人肃然起敬。这幅展板设计了20天,其中豫剧作曲家王基笑的照片找不到,后来还通过网络发布寻找信息。在会议大厅, 《香魂女》 《焦裕禄》 《程婴救孤》等新时期以来的豫剧获奖剧目展,显示着豫剧院“作品要铺天盖地、精品要顶天立地”的发展理念。仲呈祥、濮存昕、王全书、李树建,四位专家,举办了四场主题讲座,各有侧重。

  豫剧发源河南,遍布全国,现有专业院团163个,民营院团1300多个,从业大军数十万人。2013年以来,通过定期举办院团长工作会、豫剧发展论坛、豫剧艺术人才培训等活动,河南豫剧院不断加强与各地院团的交流,豫剧人的合作意识、大局意识不断提升,“全国豫剧一盘棋”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工作交流会上,八个院团长的主题发言,七个小组的分组讨论,谈到的新经验、新成绩,振奋人心——

  成立于2013年的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建团初期,地无一垄、钱无一分、房无一间,在艰难形势下,排出了《穆桂英挂帅》 《白蛇传》 《宇宙锋》等十余部“吃饭戏” 。演员平均年龄28岁,有本科生30名,硕士生8名,博士生1名,能写能讲,功夫全面。“没有商演饿肚子,没有精品断路子” ,建团四年来,青年团每年演出100场左右,大胆尝试全部售票制,开创了近年来河南演出市场的先例。

  2017年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期间,漯河市豫剧团携《七星剑》进京,刚启程就引发媒体关注,统一的迷彩着装与拉杆箱,严整的队列,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支演出队伍。主题发言中,团长宋德甲分享了他们的经验。管理方面,半军事化要求,统一着装,装车卸车、领导亲自带头。艺术方面,“学京剧,唱豫剧” ,不会武也要练武,推出文武全才的演员。服务方面,配置10辆演出车,大客车、舞台车之外,还配备餐车、淋浴车。现代化流动餐车配有燃气灶具、冰箱、消毒柜、餐棚等设施,在外演出,保证30分钟开饭。淋浴车每次可供10人同时洗澡。演员说,出去演出不用拿钱,拿钱花不出去。

  工作交流会第一天晚上,天空飘起了雪花。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的演员当晚带来了豫剧经典流派折子戏展演,刘雯卉、吴素真、郑娟、张军涛、李多伟、朱旭光、吕军帅、杨历明、宋莹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的张培培等豫剧新秀,青春靓丽,实力不凡。演出后多位院团长盯上了这些新人,希望他们能到基层挂职帮扶。鹤壁市淇河豫剧团团长胡恩峰说,她从小学戏、演戏,就一个想法,希望豫剧有更好的明天,“只要剧团能发展,有人才愿意过来,我这个团长让给他当都中。 ”

  其实早在几年前,河南豫剧院就开始有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帮扶战略。2017年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时,西安豫剧团的《秦豫情》让人过目难忘。西安豫剧团由剧作家、戏曲活动家樊粹庭创办,已走过84个春秋,为豫剧改革作出过重要贡献。遗憾的是, 2009年后,剧团陷入困境,甚至连折子戏都演不了。后来,河南豫剧院雪中送炭,安排“梅花奖”得主徐俊霞挂职帮扶,一待就是3年,为人才培养、剧目创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又比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他们的《大漠胡杨》 《天山人家》在北京舞台大受好评,今年又到河南“老家”巡演,除了《大漠胡杨》 ,还带了10台传统戏,一场戏一个主演。河南观众看了后说,没想到新疆还有这么好的团。其实在新疆豫剧创演的背后,站着不少河南戏曲人的身影。

  工作交流会期间,出现了很多动人的瞬间、让人难忘的面孔:

  宋德甲,一位半军事化管理剧团的当家人,却选择了用情感留人。私下里年轻演员亲切地管他叫“老爹” 。这些演员现在成了其他院团借用武打演出的香饽饽,有不少剧团想挖人,却一个也没挖走。

  驻马店驿城区宏扬豫剧团团长杨伟,他的困境带有共性:想盘活剧团,排戏是出路;但没钱又不敢排,大家要吃饭,怎能任性挥霍?后来在区文化旅游局的支持下,筹到30万元,一出《嫂娘·大娘·亲娘》一炮打响,又获得了200多万元专项资金。县区级剧团长期缺人才。为争取到人,他就跟市演艺中心主任说,“哥啊,艺校学生恁不要的,给俺留几个” 。

  张秀芳,一位不善表达的女性,经营正阳县便民豫剧团,丈夫是经理,她是团长。一个民营团,排出了获省级大奖的戏。为自筹贷款,张秀芳私下不知抹了多少泪,但她说“当家的”爱这一行,再难也得支持。为了这份爱,他们又把闺女、儿子都送出去演戏。

  陈新琴, “梅花奖”得主, 30岁上下出任商丘豫剧院院长,一开始为给演员发工资,自筹20万元。她说,再大压力,再大的气,一上台就忘了。如今,商丘豫剧院已成为其他院团取经学习的榜样。

  ……

  交流会上,基层院团热切期望河南豫剧院成立对外帮扶办公室,对市县剧团给予更多指导。千钧重担,河南豫剧院竟然在交流会闭幕式上就接了下来,现场宣布成立帮扶办公室,现场指定负责人。“不能当场说着激动,事后躺着不动。 ”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他的老父亲是农民,常说一句话,“名气大,朋友架” ,中国豫剧要发展,离不开全国豫剧院团,包括众多民营院团的共同努力。

  “面对豫剧艺术这座神圣的殿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学生,一生一世都在仰慕。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一席话,道出了中国豫剧人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