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广州讯(记者 张志勇) 6月15日,“基于大数据架构的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成果展示暨中国古村落传播力指数发布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古村落传播力指数和项目成果《大数据与中国古村落保护》 《古村落信息采集操作手册》图书,并现场展示了基于大数据架构的古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
据介绍,基于大数据架构的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主要由网络安全子系统、协同计算子系统、协同存储子系统、协同服务子系统构成,形成基于云平台的数据采集功能、数据整理及挖掘功能、科研服务功能、知识服务功能、文化交流与推广功能。其中,基于云平台的数据整理及挖掘功能,采用了数据挖掘、信息挖掘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深度挖掘,从中挖掘出包含历史、地理、规程、风俗、惯例等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文化对比、文化演进、关联分析,文化的共性、特性分析等;基于云平台的文化交流与推广功能,可举办在线展示、在线体验、国际交流、个性化推荐、旅游方案规划、线上线下互动等文化活动。
该项目首期以广东省古村落为重点,基于上述平台进行了示范性构建。广东村落资源丰富,有自然村落17万个,行政村落1 . 9万个,其中不乏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其中160个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这些村落少则二三百年,多则七八百年的历史。2007年,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广东省文联与省民协共同开展了“广东省古村落”普查与认定工作,目前,共公布五批296个古村落。项目首期建设首先对广东省内的前三批共204个“广东省古村落”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项目中提出的方法进行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并提供相关服务,从而验证平台及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下一步更大范围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众托表示,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的一件大事,对古村落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利用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特别是采用网络众包模式,对我国古村落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保存、推广,是对“两创”方针的一项重要实践。据介绍,该项目采用的网络众包模式,从网络群体中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众包用户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整体运作上具有可行性,同时对古村落数据采集工作来说是高效且低成本的,工作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可以应用到今后大规模古村落大数据采集工作中。
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也表示,通过这个云服务平台,去古村落旅游的用户随手便能通过移动设备在网络上发表一篇关于古村落的游记或者评论,古村落爱好者也能通过微博、微信等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古村落网络内容。古村落呈现给大众的不再只是停留在纸上的文字描述和模糊的印象,而是以互联网中多种数据格式为记录载体的更丰富和更鲜活的形象,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以网民为主要力量的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
作为该项目成果之一,中国古村落传播力指数是以一定的标准评判某个古村落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并辅助人们决策的一种手段,利用传播力指数能扩大对古村落的网络宣传,古村落传播力指数也有利于决策者和管理者正确认识古村落网络传播现状,对管理者做出发展决策起到参考作用。
专家认为,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问题可以看作由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和社会心智空间三个空间耦合关联而成的村落复杂系统综合集成问题。该项目基于大数据理念、云技术和大众知识生产模式建构的海量信息数字化整理、挖掘以及知识服务平台,探讨古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新模式,对我国各地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本次发布会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广东省民协、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企业信息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型软件开发方法与应用团队联合主办。
中国民协、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主办方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学者、项目组成员以及广东省中国民协会员培训班学员260余人出席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