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日前在深圳落幕。这次文博会上,大批传统文化被新创意激活,并通过“文化+”的新模式,焕发出勃勃生机。根据孔府文物档案馆“商周十供”青铜器一比一仿制的文创产品,一套能卖上万元;古时候作为建筑材料的瓦当,经过包装设计,开发出的“百福”“百寿”“百家姓”等砖雕产品,价值翻了数十倍……
一些年代久远的物件,由于富于传统文化内涵,成为文创产品中的“宝贝疙瘩” ,若是搁在以前,恐怕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现在,这已经变成现实,很多人不禁要探寻其中的奥秘。在笔者看来,创造和创新无疑是促成传统文化产品华丽转身的“富贵密码” 。
创造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传统文化要想得到传承和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把创造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抓住创造和创新这两个“抓手” ,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护传承,也将得到凤凰涅槃、重获新生的机遇。否则,其光芒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不免为时代和市场所遗忘,总是让人遗憾。因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不断前行必须要遵循的重要规则。传统文化要想在时代变迁和市场浪潮洗礼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把创造和创新两项任务完成好,以激发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潜力和魅力。
创造和创新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从传统文化中生发的各种创意,其中显然大有学问。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的创意要抓住其气质和内涵,让传统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另一方面,创意还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兼顾两者,找到让两者得以最大化显现的平衡点,才能赢得人们的青睐、获得市场认可。要找到这样的平衡点,创意必须给力,不能仅仅是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还要能吸引人们持续报以关注目光和热情。否则,文创产品就只能红火一时,无法大展拳脚。应该说,本次文博会上走俏的一些文创产品,在创意方面是下了真功夫的,它们中很多都是多重智慧的结晶。
此外,传统文化的创造也好,创新也罢,只有从供给侧发力,瞄准方向,做优品质,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综观本次文博会上成功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文创产品,无不是供给侧发力、需求侧落地的典范。或许,这也是传统文化“富贵密码”的重要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