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封建班规和行帮习气的隐形危害
栏目:艺象杂言
作者:瞿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昔日师徒反目、网上发文互撕,引发大量“吃瓜群众”围观、讨论,舆论一时为之沸然。随着一来一往、彼此揭短,“爆料”更多、真相更近,人们的关注也从有关旧师徒间的逸闻掌故,到老行规里的是是非非,再到利益纠纷、名誉得失及至旧的师徒伦理关系与现代商业伦理关系、旧的班社制度与现代管理制度的分析对比,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尖锐。值得注意的是,文艺界类似的事件,不止发生过一起,也不止发生在一个领域,这极大影响了文艺界的形象。建设风清气正的文艺界优良行风,必须警惕类似事件中反映出来的封建班规和行帮习气、行帮组织、行帮寡头等不良现象。

  近年来,文艺界多方发力,行风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有关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发布文艺界的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公约和行为守则,大力倡导担当使命、扎根人民、创新求精、健康批评、崇德尚艺的良好风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明显能感到,涉毒、涉黄等“劣迹艺人”曝光正在减少,文艺界风气正在好转。但同时,文艺界一些不正之风却一直“阴魂不散” ,甚至有“死灰复燃”之势。比如,传统的封建式班社制度,师徒关系扭曲,对学徒进行人身限制和压迫,给演员的酬劳与市场效益不成正比,合同期限也远远超过一般合同,通过与学徒、演员签订这种不平等的劳动合同来加以限制、为其所用。又比如,一些文艺从业者以某个旗号,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打造大型文化企业,在业界形成了一定的垄断势力,大有成为行帮之势。这类旧社会的做法、风气,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并未绝迹,近年来反倒有沉渣泛起之势,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更加需要警惕的是,网上有一部分人对于这种陈腐的封建班规和行帮习气,不但不加以指责,还在乐此不疲地“吹捧” ,认为这些“属于江湖” 、“我们不懂” ,言下之意,就是可以不干涉、不该去干涉。难道因为“不懂” ,就要听之任之吗?黄赌毒黑的“江湖” ,大多数人也不懂,可每个人都可以做“朝阳大妈”去过问。所谓的“江湖” ,不可能是“独立王国” ,更不应该是“法外之地” ,师傅与徒弟人格的不平等,劳动合同的不平等,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等,有些其实已经触碰了法律红线,就该受到必要的制裁。的确,传统“坐科”式的师徒制培养方式,千百年来通过口传心授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家,功不可没,直到今天许多文艺门类还必须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完成传承的重任。但也要看到,旧的师徒关系夹杂了许多糟粕,甚至会沦为个别人赚取私利、获取私名的利器。社会发展到今天,明明可以用更加现代、先进、文明的方式带徒拜师,却非要不加选择全盘采用封建的、腐朽的方式,逆历史潮流而动,开历史的倒车,只能看作是一种怪异的“恋旧癖” 。

  与当下一些文艺工作者为出名不择手段、捞钱无底线的张扬行径令人反感或者涉毒涉黄是明显违法犯罪行为不同,封建班规和行帮习气更加隐蔽,同时其以“继承传统”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因而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也很容易成为文艺界行风建设的死角。封建班规、行帮习气之于文艺界行风建设,颇有点类似于隐形“四风” 、“四风”马甲之于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的反“四风”工作。当然,再隐形的“四风” ,再花样迭出的“马甲” ,都难逃人民的雪亮的眼睛。同样,再隐蔽的姿态,再“传统”的旗号,也遮掩不住封建班规和行帮习气的陈腐性和危害性。反“四风”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文艺界的行风建设也不会是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综合施策,采取道德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不管是明的涉毒、涉黄,还是隐蔽的封建式班规和行帮习气,一定会得到有效的遏制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