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呼和浩特举办
作者:本报记者 马李文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 20多个少数民族360多名演员参与演出, 33个节目精彩纷呈——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呼和浩特举办

  本报讯(记者 马李文博) 7月9日至11日,由中国文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曲协、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此次活动通过3场优秀节目展演、 2场基层“送欢笑”惠民演出和1场少数民族曲艺创作主题座谈会,集中展现了广大少数民族曲艺工作者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本届参加展演的33个节目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的20多个少数民族,有360多名演员参与演出。参演队伍既有专业院团,也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曲艺工作者。既有传统作品,也有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的现实题材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少数民族曲艺发展的状况。

  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曲华江表示,本届展演的整体规模和节目水平进一步提高,各地参展节目的地域特点更加鲜明,民族特色更加浓厚,创作者对于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发扬光大,来自基层的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能够担负起不断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时代责任,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记者看到,展演作品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不同程度的挖掘,有的是新发掘的曲艺种类,如黎族说唱《赶鸟歌》 、畲族绍鹊苟《最美畲乡金凤凰》都是第一次在全国性的展演上亮相,也是在地方曲协和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新培育的曲种。有的是传统曲艺形式和新的题材通过编排有机结合,如蒙古族岱日查《酒戒》和壮族蜂鼓说唱《抢嗬》为特殊场合形成的说唱找到了新的表现题材。有的是通过少数民族传统曲艺与小品结合,获得新颖独特的艺术效果,如回族弦鼓说唱《选举》 、藏族喇嘛玛尼《好门巴》 ,传统曲艺起到了增强叙事、转场换幕、情感升华等作用。有的是在传统曲艺中加入少数民族元素,使它更具有情绪的感染力和艺术的表现力,如蒙古族传统好来宝改编成的群口好来宝《大地之印》 《和平之赞》 《火山草原察哈尔人》 。有的是原汁原味的呈现,如蒙古族陶力《格斯尔》 、哈萨克族冬不拉弹唱《我心爱的黑眼睛》 、朝鲜族盘索里《春香歌·爱之歌》 、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莱帕尔》等。

  本届展演,现实题材原创作品占节目的60 %以上,题材涉及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精准扶贫、留守儿童、农村旅游、富民政策、“十个全覆盖” 、大学生村官等。中国曲协副主席、宁夏曲协名誉主席郭刚表示,现实题材作品发挥了曲艺“轻骑短刃”的特点,面对现实反应快速,和中央政策紧密结合。

  这些现实题材作品大都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有特色鲜明的人物。展演节目的创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实地采风,把老百姓身边的真人真事,用少数民族语言、用当地流行的曲艺形式表现,使主旋律作品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宣传少数民族政策有很好的效果。

  在7月11日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创作工作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对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会者一致认为,优秀的曲艺作品要有人、典型性的故事,还要有情和有趣,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挖掘更为深入,更加贴近人民。要从宣传品提升为艺术品,首先要明确曲艺就是讲故事,讲故事要引人入胜,手段要多样,让人感觉有趣,切忌过于直白。作品不要贴标签、局限在某个命题上,曲艺的教化功能不是说教,只要聚焦百姓的故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都可以用曲艺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

  展演期间,中国曲协主席姜昆带领曲艺名家新秀和优秀少数民族曲艺节目分赴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台格斗村和蒙牛工业园区,为当地村民、企业员工送去了惠民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