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曾经赞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而日前在厦门一所高中却发生“撕书”事件让书化为漫天碎片。据报道,厦门市某中学高三学生在教学楼前将废旧试卷和书页撒下,并大喊“高考加油” ,该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发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此,厦门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高三年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通知》 ,要求明确禁止高三学子撕书。该《通知》表示:“各普通高中要严格规范管理,坚持正面引导,坚持正确的方式方法,科学开展高三年级心理疏导工作,切实提高高考备考的心理疏导效果,杜绝简单地通过组织学生撕书、吼楼等形式宣泄压力。 ”
“撕书”这一高考前泄压的方式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此前发生过的“撕书”事件或因为规模小,或传播渠道少并没有引发太大的关注,此次这么一份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通知》的下发,正表明了“撕书”事件应当予以正视。部分网友对禁止“撕书”持否定态度,认为“撕书”在学生们看来也仅是高考前宣泄压力的一种方式,没必要达到“上纲上线”的高度;投赞同票的网友则表示“发泄压力的途径那么多,可以尝试体育锻炼”“就算自己真的不用这些书籍和参考材料,也可以送给学弟学妹,撕书真没必要” ;更有网友表示,自己虽已工作很多年,初中教材却还留着,能从中学到知识的书籍是多么有价值,为什么要撕?诸如此类评论表达了对“撕书”行为的不理解,直言“撕书”是无理取闹的行为。
然而就在《通知》下发后,笔者搜索“撕书” ,依然可见此举还在各地不断上演,“六月飞雪”“撕书狂欢”等字眼和“漫天飞雪”的图片着实让人心痛。同样经历过学生时代,笔者以为,“撕书”行为不值得提倡,不应该以“减压”为借口对其放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媒介,通过读书能够掌握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武装自己的头脑。教科书作为书籍的有机组成,是保证现代化教育标准、规范的重要手段,既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连接师生的纽带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撕掉了书本学生依旧还得面对考试、撕掉了旧试卷还有新的试卷等着完成。学生只图痛快的“撕书”之举,获得一时的情绪宣泄,然而并未获得实质性的“减压” 。
“撕书”反映出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其性格情绪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波动性,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撕书”这一行为是对知识的亵渎与不尊重。社会学家费孝通经常向学生提到应“敬惜字纸” 。一本本教材、一张张试卷记录着莘莘学子的辛勤汗水和校园生活的点滴回忆,多年以后这些纸张会成为记忆的载体带我们回到中学时代。有些网友就表示,会把用过的书收拾起来、放好,偶尔还会翻看翻看,可能是为了看一篇作文,可能是为了看一道做过的数学题,可能是欣赏一下当时的课堂笔记,更多的则是对学生时代往事的追忆。
此外,青春期行为还具有从众的特点,这可能是“撕书”的另一个推手。中学生对外部事物的是非自主判断能力还不够强,尚未形成较完整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同学“撕书”可能是陷入了一种对群体行为的盲从,老师和家长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和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近年来,不光是“撕书” ,“扔水壶”“烧被子”等泄压方式存在于校园中,各地教育部门和校方对此的重视程度不高,仅以有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作为警告批评与否的标准,没有制定相关纪律、法规进行约束,没有意识到这种泄压方式的病态心理。诚然,近年来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参加高考的学子更可谓“压力山大” ,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如何正确而有效地缓解考生的压力,成为学生与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
笔者了解到,为缓解高考考生压力,全国多所学校开展了快乐“减压”迎高考活动,例如河北衡水某中学高三考生采用在教室里放飞气球的方式舒缓心情,利用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减压放松,以此培养考生自信乐观的心态;江西横峰某中学在高三考生中开展了趣味运动减压、心理辅导减压以及亲情减压等多种缓解压力的活动,使考生从容迎接高考。可以说,缓解压力的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又到一年高考时,希望莘莘学子莫为“减压”毁了可以医愚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