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满足包头人的文化“刚需”
作者:本报记者 丁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100个文艺志愿服务基地先后建立,数百名文艺志愿者倾情参与,累计授课时间2500余小时,受益人数40000余人次,在中国文联的帮扶下,包头市文艺志愿服务效果凸显——

志愿服务满足包头人的文化“刚需”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右旗的美岱召中心学校和民族第二中学是典型的山村学校, 25 %的学生父母离异或是外出打工,但在过去的几个月,这里发生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15岁的乔明因父母离异,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习惯沉默不语的他拿起了画笔,画下心中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图景;王家琪今年10岁,自出生起就从未见过妈妈,她在一个刚到学校不久的舞蹈老师身上找到了那份期待太久的母爱,她说:“老师,你好像我妈妈呀。 ”还有更多的孩子圆了舞台梦,他们登上了包头市的大舞台演唱了《同一首歌》 。

  而这一切的幸福,正是来源于中国文联的文艺志愿者,他们的到来为这里的孩子点亮了生活,照亮了心灵。

  7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包头举行。期间,记者走访了包头市东河区和九原区文艺志愿服务基地。记者了解到,在东河区的学校、社区、农村等处设立的11个基层服务点已经举办了文艺讲座40余场,从去年至今,每个月都会有10多位文艺家如期赶到,艺术家们为小朋友排演了以棚户区改造为题材的校园剧《北梁娃》 ,组建了由当地老百姓构成的合唱队,并为合唱队创作了歌曲《北梁情思》 ,舞蹈、地方戏、民乐、合唱等艺术类别的文艺队伍也有近200人。九原区的文艺志愿服务基地称得上门类齐全,除了美术、书法、舞蹈、合唱这些常见的,还有篆刻、剪纸、古筝演奏、二人台表演等,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室。正值暑期,来学剪纸的小朋友有40多个,学习篆刻的最小只有5岁。

  文艺志愿服务的触角之所以能伸得这么深,这么接地气,和包头市文联构建起的服务网络分不开。包头市文联主席白清元将其归纳为“三级联动、四层推进” 。所谓“三级联动”就是中国文联、自治区文联、包头市文联三级文艺志愿者资源合力推动;“四层推进”就是在市、县、乡镇、社区和文化大院四个层面上推进文艺志愿服务,各执其责,层层递进,可以说文艺志愿者在包头影响深远。白清元表示,包头市文艺志愿服务能够形成现在的良好局面,主要归功于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的帮扶。一次次的培训活动,点燃了包头市艺术家心中的一团火。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刚需”的话,那么,老百姓对文化的渴望就是真正的“刚需” 。

  为保证文艺志愿者活动不走过场不做秀,包头市文联还建立了“三传五定一展示”的工作制度。据包头市文联文艺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张赛飞介绍,“三传”就是传播艺术、传承文化和传递精神。“五定”就是,一定时间,每月25日至30日是文艺志愿者下基层服务的时间段;二定地点,每个志愿者服务的地点都要挂牌,建立基地,固定下来;三定辅导老师,便于安排课程;四定参与学员;五定全年的培训计划。一展示就是每年在市级层面举办一次集中展览、展演,以展促学。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主任廖恳表示,文艺志愿服务工作能在内蒙古地广人稀的地方开展到如此程度是他没有想到的,覆盖广泛、已成声势,同时还结合实际发挥特色,成效显著,最重要的是着眼长远进行了制度建设,推动了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对于内蒙古整体的文艺志愿服务发展来说,有了很好的开端。

  文艺志愿服务丰富了老百姓精神生活,而对于文艺志愿者来说却是点燃了梦想。白云矿区的韩梅从事美术教育5年,本是油画专业的她,因忙于日常200多名学生的课业,渐渐淡忘了自己的油画梦想,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文艺培训后水平大进,她也重拾梦想,还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中国文联组织艺术家到包头培训时,还催生出了一批由心而生的文艺作品。在土右旗美术培训班上,韩梅不知怎么表达对王铁牛老师的感激,当她得知王老师喜欢吃内蒙古的土豆时,就在一次写生归来的路上专门绕到土豆地里买,挖土豆的一对老夫妇还不卖。老人后来知道她是给北京来的老师吃,就说:“不用买,送你点儿。 ”韩梅就弯腰和大爷大妈挖了一个多小时的土豆。最后,韩梅终于拎着一大包土豆回到班上。王铁牛老师知道这件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包头市曲艺家王福元、张少甫创作的快板书《送土豆》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单说画家王铁牛,把文艺送到工厂和地头,教学生绘画真辛苦,让学员心里热乎乎,到了分别的那时候,这可让学员发了愁,给他送礼他不收,有一个学员想起了送土豆……为了真情啥都舍,这就是文艺志愿者” 。

  在土右旗举行的音乐培训班上,乡村音乐教师刘博林弹唱着学员们创作的歌曲《爱从天来》 。在包头市音乐培训班的结业仪式上,李红梅即兴作词作曲并演唱歌曲《包头下了场及时雨》以表达她的感激。杨挺创作的诗歌《我们的名字》诉说着学员和老师的心声:“我们的名字叫文艺志愿者/我们的属性叫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年龄叫真爱永远年轻/我们的收获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包头文艺志愿者的故事还被拍成了微电影, 7月28日在包头大剧院首映,电影的名字叫《爱+ 1度》 。因为收获爱和梦想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自己,让爱加一度,梦想会闪耀温暖的力量。首映结束后,在以文艺志愿服务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上登台献艺的,既有李丹阳、霍勇、郑咏、苟婵婵、李德戈景、鲁雅娟等艺术家,也有李红梅、贺光宇等接受了文艺培训的包头本地学员。

  去年7月至9月,中国文联组织艺术家在包头举办了4期培训班。距离第一次文艺培训整整一年了,如今包头市文联已经建立了100个文艺志愿服务基地,从包头市各文艺家协会招募的200多名文艺家参加下基层建基地活动,与各旗县区的中小学、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建立起了长期结对关系,累计授课时间2500余小时,受益人数40000余人次。包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红梅表示,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项目使包头市的文化氛围、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在文艺志愿服务项目带动下,一大批文艺爱好者走上了艺术道路,把“爱好”变成了“事业” ,一大批本地专业艺术家,通过老师们的点拨,困扰好多年的难题得到破解,在创作上有了很大提升,为本地培养了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