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在四川成都闭幕。半年多时间,由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协主办的“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共创作1000余幅(件)作品,描摹巴蜀瑰丽山川,笔墨恣纵于雄奇险峻,写意于钟灵毓秀,精彩,壮美;四川省老中青美术家,奔赴基层,深入群众,从地震灾区到生产一线、从边穷地区到城乡市井,真诚写生,热情创作,让人感动,让人振奋。
连日来,在四川美术馆新馆举办的优秀作品展,观众络绎不绝,展期从20天延长至一个月,甚至每周五、周六还延迟开放至晚上9点。用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五部委在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四川美术界自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它再一次告诉我们,脚踩坚实的大地,是文艺创作的根本。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自“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于2014年10月启动以来,四川美术界纷纷响应号召,赴灾区,上高原,访羌寨,走乡村,写名胜,览遗存,与群众同吃同住,融入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感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文化滋养。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他们有的赴基层写生三四次,有的六七次,去了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这样的充沛激情,反映出艺术家对基层、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他们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并从中汲取营养,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最终诉之于生动的笔触,向世人展现出让人感动、振奋的艺术的精彩与壮美,自在情理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表现的主体,是“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作品不仅通过表现瑰丽的巴蜀山川、人文风物接通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更通过对百姓生活、灾后重建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的描摹抒写,广泛、深入地表现了人民的多彩生活,塑造了人民的感人形象。其中,像描写灾后婚礼的场景、讲述开拓川藏公路英雄岁月的画面、阿坝草原上放牧群众的形象,等等,它们无不深刻地展现出人民群众在这片土地上积极生活、创造历史的坚韧与坚强。
事实证明,创作有生活,作品接地气,必然能受到人民的欢迎。此次“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首日观众即爆满,参观人次更是不断刷新,从8万人次到10万人次,最新数据显示已达15万人次;媒体报道、网络搜索也已近500万条。很显然,这与它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现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分不开,与它呼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分不开。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四川美术界无疑用自己的实践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遵循艺术规律搞创作的精彩例证。“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不仅为人才梯队建设搭建了新平台、探索了新模式;更值得称道的是全省动员、老中青踊跃参与的规模与声势,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文艺创作新风尚和好传统。如此壮阔的文艺图景,让观众期待,更见艺术家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