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那年我就学会了《卖布头》 ,然后就想开场使这个活。结果师父却问我开场就说《卖布头》是咋回事?我说学完了不就得演嘛。师父说那你先出去吧。过了一会师父又把我叫进来,跟我说, 《卖布头》不是我使的活,让我40岁以后再演。我就很委屈地跟师父说难道学了也是白学?师父说对!告诉我现在只适合使《打灯谜》 《绕口令》 《对春联》这些活, 《卖布头》我不能动,因为这是角儿的活,相声这一行是讲究行规的……”
在日前举行的曲艺界行风建设调研座谈会上,中国曲协小剧场艺委会主任、北京曲协主席李金斗回想起几十年前的那段学艺经历依旧历历在目。
“可是现在有多少相声演员还讲究行规呢?有时候好心跟一些年轻的小剧场相声演员说哪些活不能使的话,他们反而会质问你凭什么不能使,是不是担心你演不过他,怕他比你使得火。 ”李金斗说,小剧场相声前些年火了,可是当年相声艺人为了维护事业赓续,保障演员利益,促使行业发展,保证演出质量而制定的行规也几乎被坏尽了。
“相隔一丈”是相声行规中的一项,具体是指相声艺人以“搁地”卖艺谋生,“画锅”要有一定的距离,互相之间不要有影响,艺人与艺人之间的场子最少要有一丈远的间距。“可是现如今有些小剧场相声为了争夺市场,公然把自家的场子开到别家门口了;还有一些相声小剧场为了所谓的规模效应竟然在京城开了好几家分场,这些其实都是违背行规的。而且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剧场相声上座率并不高,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李金斗说。
前些年小剧场相声的火爆效应吸引来大量从业人员,表面来看确实壮大了相声表演队伍,但同时也导致相声行业鱼龙混杂,相声表演的门槛越来越低,很多小剧场相声都是草台班子,演员要么是兼职挣点劳务费的,要么是没经过专业训练的,最终整体拉低了小剧场相声的表演质量。这一点,北京嘻哈包袱铺相声演员徐涛深有感触,“现在是太多人把小剧场说相声当作一个职业,而不是看作一项事业。北京目前有10多家相声小剧场,但是真正能与相声欣赏画等号的能有多少呢?真正能够提高艺术水准的演出场次又有几何? ”
谈到如何规范小剧场相声,北京大逗相声社负责人李寅飞建议能不能在相声行业设置考级评定的标准,以此来确定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上台说相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租件大褂买双鞋就上台说相声。同样来自北京大逗相声社的演员叶蓬认为,导致目前相声小剧场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处在一个没人管的状态。一方面相声小剧场享受到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比较少,另一方面在业务上也没有指导性的辅导和把关,长此以往也就难免坏了规矩,走偏了方向。因此他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定期开展一些讲座之类的活动,邀请一些老艺术家来给青年相声演员普及一下行规,告诉他们哪些东西是不能碰的,哪些东西是适度说的,哪些东西是可以发展着说的,绝不能因为小剧场相声火了就坏了这里面的规矩。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的行道行规,诞生于清末的相声艺术行当也不例外。现在小剧场相声之所以经常被人诟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相声演员尤其是一些青年演员漠视了行规,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因此,加强曲艺界行风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拾那些最起码的规矩。 ”李金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