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实现“1+1+1>3”
栏目:两会热点
作者:本报记者 董大汗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刘德旺提出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实现“1+1+1>3”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环保、生态领域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正在深入推进,而文化领域的协同发展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也是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必须同步进行。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刘德旺提出要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地属于同一个文化区域,可以用“京畿首善” “燕赵文化” “直隶要地”“津门拱卫”来定位和描述,其发展在历史上从未离开顶层设计与规划。刘德旺认为,三地协同发展,需要各自发挥积极性,但这仍然不够。过去就有过合作发展的情况,但那绝不是协同,因为合作发展就表现为有利于己的就做,不利于己的就不做。因此,在合作中有时积极,有时不积极,有利的积极,不利的不积极,那是“1 + 1 + 1 = 3”的模式。有时甚至还会出现重复建设、对接扯皮,出现“1 + 1 + 1 < 3”的情况。只有站在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顶层,树立一盘棋的战略思想,制定国家纲要,细化三地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实现顶层设计、协调推进,才会变三地“移盆合栽”为“有效嫁接” ,出现“1 + 1 + 1>3”的系统效应、协同效应。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刘德旺表示,在加强区域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三地共同文化资源的整理、研究、宣传。这个文化资源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非物质文化。如燕赵文化、长城文化、皇家山庄文化、园林文化、大运河文化、总督府文化、天津卫文化、民居文化等;如民间的戏曲、舞蹈、武术、杂技、皮影、大鼓、窗花等;还有生活方式、民风习俗、自然景观、风景名胜等,这都是三地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可通过建立博物平台、开展展览活动、统筹旅游规划等办法运营、推广,也可统筹跨区域、融合性文化资源项目的投资与开发,将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换为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努力通过三地文化协同发展,让区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刘德旺说:“京津冀三地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较高,但差距仍然较大。缩小社会文明程度上的差异,是推进文化协同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需要坚持中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原则,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协同发展。 ”他举例说,三地都有一批京剧、河北梆子、评剧、话剧、相声等艺术团体,京津可以在剧本编写、剧目创排、展演汇演等方面发挥优势,河北可在提供阵地、组织院团、送戏下乡方面发挥作用,密切师徒传艺、人才培训等方面深度合作。同时,刘德旺认为,适应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发展新常态,要构建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对接、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及土地资源的对接、文化产业与平台对接。比如,充分利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张北草原音乐节等知名品牌,为三地文化企业在融资交易、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