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作专项资金支持,有新兴的专业社团,有演员阵容,有新本子、新段子的创作能力……业界专家表示——
陕西相声赶上了好时代
随着苗阜和王声在今年的北京卫视春晚和央视元宵晚会中迅速走红,陕西相声随之备受关注,珍友社、王木犊剧场、青曲社、天禧苑相声会馆等相声社团相继进入大众视野,涌现了周春晓、于海涛、苗阜、王声等一大批有创作实力、深受观众喜爱的相声演员。“陕西军团”异军突起,成为曲艺界的重要现象。
今年以来,“陕西军团”连番出征,多次在全国重大曲艺赛事活动中集体爆发,连创佳绩。相声《南腔北调》 、论文《相声在陕西的传承与发展》和苗阜分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理论奖和新人奖。在CCTV全国电视相声大赛中,苗阜、王声凭《满腹经纶》一举斩获作品金奖,马腾翔、李小龙以《百家讲坛》获作品铜奖,马腾翔、苗阜分获大赛“五佳演员奖” 。少儿相声演员也不甘落后,摘得全国少儿曲艺大赛的一个一等奖和两个三等奖。陕西相声的发展势头正猛,成绩喜人。
“有新兴的专业社团,有演员阵容,有新本子、新段子的创作能力,有夺取全国多项大奖的实力,有市场有观众。 ”这是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丰宽对当前陕西相声生态的描述。在日前由中国曲协、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联主办的陕西相声现象研讨会上,这一描述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同。
从2007年至今,陕西先后成立的几个主要相声群体,以小剧场的形式,每周定期演出相声专场,大受欢迎。短短几年,仅青曲社就已演出4600多场,观众达46万人次。而成立于2012年的天禧苑相声会馆,至今也已演出了2100场,观众达42万人次。这些相声社团大多有着较强的演员阵容,如珍友社、青曲社等,演员规模均超过百人。以陕派相声的开山祖师张玉堂为起点,至第二代有郑小山、刘文友等,第三代有任丹峰等,第四代有苗阜、王声等,如今木头、玉清等90后第五代相声演员也已朝气亮相。
“年轻人在基层、特别是在小剧场演出,无数次的演出通过量变形成了由小众艺术向大众艺术的质变。 ”中国曲协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认为,年轻演员的崛起,跟他们在小剧场的演出磨砺紧密相关。他表示,他们在1982年就提出了相声要回归剧场,但那个时候他们的想法还比较单一,就认为是传统相声回归剧场。“现在陕西相声立足于剧场,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受到大家喜爱,值得研究。相声应该少一点灰尘、多一点温润,少一点做作、多一点平实,要多从生活当中来。这是陕西相声现象给我们的启发。 ”
“陕西的相声演员大部分都练就了自己能写、善演的本领,而且基本走的都是传统加创新的路子。 ”这是与会专家的普遍印象。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苗阜的《满腹经纶》 《大秦腔》 ,还是胡克的《我要当明星》 、赵建民的《丝路之梦》 ,这些作品都包含着陕西文化的因素,有陕西地域的幽默和智慧。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认为,这样的路子很正。
“陕西相声能火起来,跟它的古都文化、相声的历史传承有关系。 ”著名曲艺家赵连甲认为,以苗阜的相声为例,他在语速上有发展,着眼于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和段子需要,很有文化气息。我们讲为人民抒写,不是要居高临下去教育观众,而是要运用喜剧的手段,找到相声的技巧、段子的要害,不说糊涂相声,在这一点上,陕西做得很好。
多年来,陕西省相关部门对曲艺事业十分重视。在此次研讨会上,有关部门领导表态,陕西相声的异军突起,得益于创作了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的作品, 2015年起将设立陕西曲艺创作专项资金,初定金额为200万元。陕西省曲协顾问白海臣也透露,陕西省文联、省曲协做了大量工作,吸纳和培养人才,对陕西相声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以致赵连甲感慨地说:“陕西相声赶上了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