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技巧不如拥抱生活
——有感于北师大“培养作家”
栏目:艺象杂言
作者:雷泓霈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师范大学日前新增一个“文学创作”硕士专业方向,并聘请格非、严歌苓等知名作家出任导师。此前,北大、复旦等名校也曾开设写作专业,但高调喊出“培养作家”的,北师大还是独一家。作家,真可以通过大学教育制造出来吗?北师大的尝试,让这一争议多年的话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

  长期以来,“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一直备受调侃。此次北师大设置新的专业方向,为培养作家提供教育支撑,为未来的作家传授写作技巧,此举值得肯定。但笔者认为,在肯定其积极意义之时,千万别以为学好技巧就能成为作家了。对作家而言,技巧很重要,但在技巧学习和扎根生活之间,显然后者更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作家应该多去吮吸泥土的芬芳,让自己成为一个“真实的劳动者” 。有了火热生活的依托和支撑,可谓“一力夺十巧” 。他们的写作灵感,一定能得到激情迸发,他们的语言将更丰富、想象将更开阔。

  在中外文学史上,不乏没有接受过专业文学教育的著名作家:鲁迅学的是医学,却成了文学大家;沈从文小学毕业,也成了一代名家。高尔基年仅11岁就早早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工人,却在生活的磨砺中写下了《童年》 《在人间》等著作。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不少作家的创作心态变得浮躁,体验生活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在“创作室里搞创作” 。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风气,凡有担当的作家,都值得从中警醒。

  专业训练是作家成长、成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当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当他们在掌握基本写作技巧后被推向广阔的门外之时,作家面对的就是最广大而火热的生活。拥抱生活,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