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混乱》 《鬼吹灯》《朱雀》 《斗铠》 《盘龙》 《步步生莲》 ,这几部拥有众多读者粉丝的网络文学作品,日前在盛大文学的牵线搭桥下,以高价卖出了影视或舞台剧版权。而纵观近来的影视剧,发现有许多都是改编自网络小说,比如《风中奇缘》 《琅琊榜》 《云中歌》 《花千骨》 《华胥引》 ……主创团队无不众口一词称“作品连载时已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读者群体,人气高、粉丝众,可保收视率无虞” 。
在网络文学兴起之前,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就有过不少成功的例子。选择一部优秀的文学原著来改编,似乎能令影视作品的审美品格先在地有所依傍,改编者似乎也会因为原著的存在,而在创作上找到广大观众心向往之的彼方。上世纪80年代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如《红楼梦》《西游记》 ,虽不及原著那样浩浩汤汤,但也足以令观众百看不厌、念念不忘;上世纪90年代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如《鹿鼎记》 《东方不败》 ,即使只截取了书中一个人物或一段事迹,亦可使作品摇曳生姿、荡气回肠。今天,网络文学作品更成为其影视改编作品市场营销的坚强依托,一部读者喜欢的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消息一经传出,其粉丝就义不容辞地大包大揽了宣传工作,刷微博、刷弹幕,片场探班、“路透”剧情,如此丰厚的人气积累,的确是其他作品望尘莫及的。
不同的是,前网络文学时代,影视工作者谈及改编往往是诚惶诚恐,而现在,却似胸有成竹。究其原因,当年的诚惶诚恐指向原著,是一种敬畏,而今的胸有成竹指向市场,是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既源于网络小说的丰厚人气,也源于视听媒介相比于文字的天然优势。换句话说,以前的改编者没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其改编对象即传统文学作品,拥有某种视听媒介无法企及的质素。如果说网络小说的“积累”是大量的读者粉丝,那么以前的文学作品的“积累”就是漫漫时光长河里数代人的审美体验和需求,慢说《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有多么庞大的阐释与赏鉴谱系,就是金庸武侠小说,几十年来也从不乏索隐和考据文章。正是这些读者的智慧结晶,令改编者战战兢兢,却也成为改编的详实参考和依据。而时下许多高人气网络小说,为迎合读者欣赏习惯,多是以影视剧思维结构而成,改编者将其搬上荧屏和银幕,几乎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转换。而读者对此类改编影视剧的要求,无非是人物造型好看、画面唯美精致、情节基本完整,满足这几点,对于以视听效果取胜的影视媒介来说,确乎难度不大。
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在这种标准下的文学创作和影视改编过程中,网络文学写手和影视改编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文字除了叙述情节、呈现对话之外,似乎失去了其独有的优势,比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比如言有尽而意无穷;而曾被称为“从原著出发的一次旅行”的影视改编,从前也曾是一种“创作” ,是镜头语言对文学语言的再创造,但今天它似乎除了照搬网络文学中的桥段,已失去了本来具有的表达自由和表现空间。
可以说,网络小说的先天不足,正在向影视剧领域渗透。这几年登上荧屏和银幕的网络文学改编作品,都是挟粉丝以保收视,再借收视以圈地扩张,人气一时鼎盛,但往往不经沉淀,缺乏深层的审美积累。笔者想提醒一句,从古至今,一部好作品的标准从没变过,那就是经得起漫长时间的磨洗、广大读者的涤荡。而改编的文学作品好,影视剧自身才能好,这也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因此,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切莫将耐心积累、慎重选择彻底抛却,一味依赖和倚仗人气、粉丝,否则,恐怕最后只能成为影视剧市场中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