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上海市文联所属的上海音像出版社30年来留存了千余种珍贵的艺术影像资料,而现在大批老唱片、盒带、开盘带及录像带等传统保存介质,因年代已久产生脱磁、氧化、积灰等现象,势必导致音质受损、失真甚至永久性损坏。对此,上海音像出版社和上海市剧协日前联手启动了抢救及数字化保存珍贵音像艺术档案工程。
据了解,这些珍贵的艺术影像资料中涉及京剧界的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周信芳、尚长荣,昆曲界的俞振飞、蔡正仁、梁谷音、计镇华,越剧界的袁雪芬、徐玉兰、范瑞娟、王文娟、戚亚仙、毕春芳,沪剧界的丁是娥、王盘声、杨飞飞、邵滨孙,滑稽界的姚慕双、周柏春等国宝级艺术名家。上海市文联将拨出专款,采用修复、转存、复刻、出版等技术手段,以及云端信息平台的开发建设等,永久性储存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上海音像出版社与上海市剧协今年6月初召开了戏曲音(影)像资料抢救性修复工作专家论证评审会,对近500种音(影)像制品的目录进行了筛选,梳理出资料修复的优先顺序以及档案修复保存的基本原则,即优先考虑抢救名家大师,特别是已故大师、年事较高的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坚持艺术性第一的原则,抢救流派创始人的代表作品;对特定条件下创排、未来再次上演可能性不大的作品也要抓紧修复;在艺术资料的整理修复中,还需兼顾上海戏曲发展的传承历史,为上海戏曲保留珍贵的视听档案。
据悉,该项目工程于今年8月启动了第一批100辑资料的修复转存工作,年底前将完成信息化采集; 2015年年底前完成修复、转存和重新出版; 2016年3月前完成网络云平台建设, APP上线试运营。第二批资料2016年12月前完成采集、修复;第三批资料2017年6月前完成审核、甄选、补充以及信息采集和修复。2017年年底前完成全部珍贵档案的修复及数字化转存,云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APP运营常态化、市场化。2018年起,部分资料选择数字化出版,并争取与相关团体合作,重排经典剧目,赋予历史档案新的生命力。
音像艺术档案修复保存和云端数字化再出版平台工程,不仅对传统文化保护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利用、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为上海文艺资源的积累、整合、服务设计了平台。其技术平台打造和积累与互联网发展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有利于打造全新的集整理、储存、共享、使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媒体服务性平台,而通过现代化的数字整合技术和云端传播平台,将促进上海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于上海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该项工程将成为上海市文联服务广大会员乃至全市各类文艺院团和组织的一项重要举措。
(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