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京剧戏迷来说,著名程派青衣张火丁于2008年投身中国戏曲学院从教可谓一件大事,当年网络上的各种“错愕” 、“焦虑”至今让人记忆犹新。“错愕”自然是因为意外和措手不及,“焦虑”则是因为她在演艺事业正红火的时候突然从“演员”变身为“教授” ,从而担心她还会不会上舞台。近期在京连番上演的新版京剧《梁祝》及程派经典《锁麟囊》 ,终于打消了“火迷”们心中的疑虑,也让阔别舞台四年后的张火丁再次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新版京剧《梁祝》上演后引起了热烈反响,有的外地观众听说张火丁又登台了,甚至专门坐飞机赶到北京来看。张火丁的演出很火,常常一票难求。她的程派唱腔收放合度,充分又得体,每一个小腔从她沉敛的嗓音中细细地、清晰完整地吐出来,迷倒了无数观众,形成了她的“程腔张韵” ,更为她赢得了“第一票房青衣”等赞誉。某种意义上讲,这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学院把她作为人才引进的重要原因。
跟戏迷们担心“张教授”不再登台演戏不一样,中国戏曲学院显然有其更深层的考虑:一个正当红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转身成为教授,她的表演艺术实践如何与教学、研究对接,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传承转换。在近日举办的张火丁新作《梁祝》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傅瑾认为,张火丁的表演艺术和票房奇迹被业内称为“张火丁现象” ,这证明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对许多青年演员包括在校学生来说,张火丁不为外界一时的掌声和鲜花所干扰,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张火丁在她的表演艺术上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在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平台上,结合舞台实践和教学实践,对研究她的演出现象、总结她的表演经验以及学生学习她的表演精髓都是有好处的。
“一个做表演教学的老师一定要在场上有自己的气场,一定要在舞台上有自己的实践,一定要在观众当中有自己的口碑。如果一个表演教师长期不在舞台上,那么在讲台上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说。而在中国戏曲学院众多师生的眼里,进入戏曲学院已四年的张火丁当得“有气场”之谓。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尧看来,这个“气场”还包括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优秀的传统丢失得太厉害了,现在通过她身上又重拾了回来” 。这也是他对张火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和身边人的印象,对京剧传承来说,“这些东西都太重要了” 。
与会专家认为,张火丁的舞台实践和教学实践、学术研究应该配套进行。张尧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学校或院团的体制限制专门人才的发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通绿色通道。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建议,可以根据张火丁在表演、教学和科研上的不同实际,为其配备专门的演出助手、教学助手和学术助手。他说:“演出助手也是她的弟子,传承人,火丁老师比较内向、含蓄,既可以三个助手三合一,也可以选三个人,演出助手同时作为她的B角和替身,在辅助她演出的同时吸取她表演上的长处和特点;教学助手作为她教学方面的辅助,同时也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把她感受到但说不出的东西帮忙提炼出来,加以放大和剖析,这是有必要的,既是补充丰富,又可以培养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