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中生长的摄影故事
——聚焦全国农民摄影文化现象和基层摄影组织服务工作开展
正在网上公示的第四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中,来自吉林省吉林市的农民摄影人一举夺得3个铜奖和8个优秀奖。如此殊荣,在全国是独一份。这其中,有着吉林市农民摄影群体的长期努力,也有着吉林市摄协对他们的大力支持。
放眼全国,农民摄影群体不止吉林市这一个,支持他们的基层摄影组织也不止吉林市摄协这一家。当下农民摄影人数之多、热情之高,基层摄影组织对他们的用心之细、作用之大,远在人们意料之外。
吉林省吉林市农民摄影文化现象、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的摄影采风人、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汉王乡的手机摄影辅导站、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牧民摄影群……讲述出的是一个个生长在土地中、创作在农村里的农民摄影人的故事,也是一个个立足于土地上、服务于农村里的基层摄影组织的故事。
吉林市摄协:为农民摄影人“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侍弄几垧地的确很累,但当我举起相机时,就什么都忘了! ”
位于白山松水黑土地上的吉林省吉林市,早些年就有一个酷爱摄影的农民群体。到了2010年,农民摄影队伍不断扩大,全市5个农业县到处都有活跃的农民摄影人。其中蛟河市已经发展到具有十几名骨干、近百名农民摄影爱好者。蛟河市拉法街砬前村农民齐双说:“我侍弄几垧地的确很累,但当我举起相机时,就什么都忘了! ”
搞摄影本来就是个苦差事,起早贪黑、风餐露宿都是常事,而相对于城里人、相对于专业摄影家,只能在农忙之余拿起相机搞创作的农民摄影人要克服的困难还要更多——把大把的钱花在照相上,家人不理解不支持,社会上也常有风言风语。但这些挡不住吉林市农民摄影人的那份热情。他们有的为了在市里听一堂培训课,在火车站外蹲守一夜,一来省下了住宿费用,二来可以抢到前排听得更清楚;有的怀揣着干粮,想尽各种办法找到知名摄影家请教,就算有时吃了闭门羹,还是照样努力。2011年第一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时,蛟河市有几人得了奖,却因为手头紧张而没到北京领奖,一连好多天闷闷不乐。
这些情况引起了吉林市摄协的关注。
吉林省摄协副主席、吉林市摄协秘书长孙宝华介绍,市摄协先是扶持成立了东北首个农民摄影家协会,让他们心有归属,又在蛟河市靠山屯成立了农民摄影基地,送书籍、送器材,组织城里的摄影家来互动,让基地成为农民摄影人讨论创作、展示作品、交流信息的常来常往的地方。在这过程中,多次组织市里的摄影人捐款,为农民朋友来市里、去省城参加活动解决交通费,每年还组织知名摄影家和学者深入农村开展“接地气” 、为农民摄影人“服务最后一公里”活动,现场进行作品讲评和专题辅导,一对一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还定期组织县级农民摄影巡回展,让农民摄影人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
“这些年,凡是农民摄影人需要的,我们都尽心尽力去做,全心全意去帮。 ”孙宝华表示。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一个时期,吉林市农民摄影人中出现了“赶时髦、追花哨、拍大片”的倾向,特别是在2013年的第三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上,本来他们投送了一批自认为构图影调无可挑剔的“大片儿” ,没料想,除一名农民的儿子无意中拍摄的一张照片获得优秀奖外,其他人颗粒未收,也包括那些以往频获大奖的农民摄影家。一些人开始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一些人对摄影创作感到了深深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吉林市摄协组织他们来到在长春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的现场,一起揣摩获奖作品,还参加了吉林省摄协组织的“朴素与真实”主题研讨会。这次活动之后,他们对摄影的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
于是,今年吉林市的农民摄影人在第四届全国农民摄影展上再获佳绩。
宝泉岭摄协:确保每次采风活动有始有终有收获
“摄影创作让身体健康了,家庭和睦了,工作有起色了。 ”
相对于吉林市的农民摄影人,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的摄影人,不全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但同样在黑土地上最“接地气”地活跃着。这个有22万人口的地方,摄影爱好者达3000多人,被黑龙江省摄协命名为“现代化大农业摄影之乡” 。
近年来,宝泉岭摄协定期发布摄影创作信息,根据季节变化将黑龙江凌汛、河道开流、冬季雾凇和雪挂,以及水稻插秧、飞机航化作业等信息及时传递给摄影爱好者,为他们外出采风提供便利。“去年10月,协会的摄影创作基地揭牌,进一步确保了每次采风活动都做到有始有终,具体就是出发前确定拍摄主题,分析可能要用到的摄影技巧,拍摄后进行作品交流,达到每次采风必有收获。 ”宝泉岭摄协主席包日明介绍说。
宝泉岭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使摄影爱好者队伍迅速壮大,一些人离开了麻将桌、酒桌、炕桌,走进了摄影队伍,常年的摄影创作让大家身体健康了,家庭和睦了,工作有起色了:
——周长青、董海红和孟春凤都是在做过癌症手术后加入了摄影创作队伍,每次采风奔走在山川田野中,人瘦了、黑了,身体却恢复得非常好;
——得过抑郁症的杨妮娜经常和丈夫吵架,丈夫给她买了单反,有些美术基础的她每天和丈夫一起看图片、讲摄影感受,再也没时间吵架了;
——刁春燕是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开始摄影创作以后,她把摄影的感受和政治课结合在一起讲,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他们在感受摄影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更深深地感受到家乡如此之美,在摄影人的执著精神中也享受了普通百姓的‘艺术人生’ 。 ”包日明表示。
汉王乡手机摄影辅导站:手机摄影成山村文化生活重要内容
“一直以为艺术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即,没想到我们现在也搞艺术啦。 ”
“原来这就叫艺术嗦。 ” 2013年7月4日,四川省摄协在眉山市洪雅县汉王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手机摄影辅导站,在当天举办的手机摄影展览上,当村民们看到自己家乡在作品中被拍得这么好看,都兴奋不已。
在洪雅县摄协副主席何泽琼印象中,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手机摄影在汉王乡热闹起来了,农忙、农闲、赶场、打工……都会看到摸出手机就开拍的村民,动作都还像模像样的。“还有‘发烧’的,赶天气、赶太阳,一看头天晚上月亮好,第二天天还没亮就骑着摩托车上山拍日出,劲头大得很。 ”
手机摄影辅导站建立后,省市摄协的摄影志愿者们和当地政府一起努力,将场镇附近的建设村文化站作为辅导站固定地点,落实一名乡镇政府干事作为驻站工作人员,并配备了专门的电脑,帮助收集存储辅导站会员作品、传输图片等,大部分图片的后期制作也在这里完成。摄影志愿者们定期到汉王乡上辅导课,组织大家集体拍摄,还建立了专门的QQ群,开展网上远程辅导。
手机摄影成了汉王的山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何泽琼说:“这是把乡风文明落到了实处了。没事打麻将的人明显少了,换高档手机的人多了,大家打个照面都非常客气,熟悉的人就拿起手机互相学习,比谁拍得多,拍得好。大家都说,一直以为艺术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即,没想到我们现在也搞艺术啦。 ”
果洛州摄协:牧民摄影人自觉宣传保护三江源生态
“用眼睛捕捉美、用心灵感受美,才是真正的大美。 ”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摄协秘书长肖巴至今仍记得,协会2011年成立时,人群当中一些身着华丽民族服装的人穿梭于成立大会会场的各个角落,在“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中恨不得把所有的动人瞬间都记录在自己的相机中,现场所有人都对他们投去好奇的目光。他们,就是现如今活跃在果洛全州各地的牧民摄影师。
叁智卓玛是这些牧民摄影师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近年来她一手提着奶桶,一手拿着相机,生产创作两不误,已经成为当地牧民挂在嘴边的佳话。一般来说,高原女孩有了钱以后,会首先装饰一下自己,然后才考虑其他事。而叁智卓玛认为,饰品固然很美,但她觉得,“用眼睛捕捉美、用心灵感受美,才是真正的大美” 。凭着这份信念,她的作品屡获大奖,去年在青海全省摄影艺术展期间,她还被评为年度新人奖。
肖巴介绍,目前为止,州摄协牧民会员接近50名,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之中。“过去,牧民们在牛群后、马背上打发日子,以牛羊数量作为炫耀财富的资本,比的是谁的藏服最炫、谁的珊瑚最大、谁的马跑得最快、谁的枪打得最准。现如今,在摄协这个大家庭中,他们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眼界也不断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了更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现在的果洛牧民摄影队伍,已经成为这一地区传播健康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宣传和保护三江源生态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