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豪掷190亿美元收购“美国版微信”移动通讯公司WhatsApp,这则消息近日频登各大媒体重要版面。据说WhatsApp两位创始人都曾到Facebook应聘遭拒,此事也因此被炒成了一段硅谷屌丝逆袭的励志传奇。普通民众的关注点自然包含着大众娱乐的成分,甚至质疑Facebook是不是疯了;业界则评价此次豪迈出手的逻辑“不是资产、收入、用户,而是自己被颠覆的可能性” 。这种以时间和行业主导为竞争核心的并购,对当前媒体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渠道为王”时代已成现实,内容的精准服务考验传统媒体的专业水平和发行模式,可能更意味着专业资源配置社交化的启动。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已经并不新鲜。2000年前后,“渠道为王”的口号便已盛行。移动互联网则带来了一波更为猛烈的冲击,标志着一个被美国学者克莱·舍基称为“湿乎乎”的社交时代的到来。其典型特征,就是人与人可以借由社交软件联结,凭借一种微妙的关系,组建各种群体,发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凭兴趣、缘分、魅力快聚快散;人人都成为一个个具体、感性、当下和多元化的人。这是传统媒体从未遭遇过的现实,其服务对象不仅可成为自媒体,也成了必须点对点精准服务的新订户。也许“美国版微信”被收购是对渠道平台的收购,它所指向的却是对时代生活方式的提前介入。对传统媒体来说,整合“社交”资源已为大势所趋。
可问题也在这里。当人们均对此趋势心知肚明之时,“整合”这一笼统的概念其实很难变成具体措施。这两年微信传统媒体公共号、订阅号数量激增,可以算是一种新的发行或推广方式,但它还远未达到渗入生活、进行深度互动的环节。跟“美国版微信”被收购相呼应,腾讯公司近日也收购了大众点评网。有人声称,经过移动互联网的强强联手,最后很可能会出现只剩下几大巨头垄断渠道的局面,在传统媒体缺乏软硬件支撑和时间优势的情况下,依托渠道去深挖自身资源是必然。
在支付宝具备资金存储功能之后,金融业便受到了挑战。这一幕似乎也将在传统媒体的推广布局上继续上演,过去以邮局为发行基础的渠道被网络不断侵蚀。如果说互联网是电脑,微信等各类互动社交软件是操作系统,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中的角色就是各类应用软件。传统媒体的优势不可替代,即整合专业资源的能力。可遗憾的是至今还未聚合为广泛的社交群落,使其专业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比如最近《功甫帖》真伪的争论,在成熟的媒体沟通中,即便不可能形成鉴定的统一标准,也很可能给行业进步带来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虽然许多媒体对此事多有关注,但炒得很火却显得零散,传统媒体的专业优势并未凸显。事实上,“火”只是互联网提供了它们所能提供的,“专业”却必须那些做“应用软件”的人去做。
专业媒体要学会做专业的“应用软件” 。此“应用软件”已不单纯是过去的“内容为王”或“渠道为王” ,而是一种介入社会生活的方式。拿文艺类媒体来说,人们要看剧目,于是会有业界专家的评论,会有对文艺作品或文艺家的推介,对文艺爱好者或观众的导引;文艺家要创作,于是会有出版制作或项目引资的模式介绍。豆瓣网在读者点评基础上推出作者直卖电子书的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模式。近年来音乐类媒体转战网络势头强劲,影视类书画类媒体更在网络互动中表现活跃。这类以专业为基础所做的“应用软件” ,早已超出“我写文章你来看”的模式,而是与大众生活、与业界互动息息相关。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也许这将越来越成为主流,与其说它是照搬了商业化的逻辑,毋宁说是在社会生活中抢占了先机。因为点对点且精准的服务,文艺类媒体服务艺术家、服务基层“一个都不能少”也将变成现实。挑战来了,机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