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将在京演出的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芝加哥》的技术团队近日来京考察,其间其“固执”坚持在舞台上使用“钨丝灯” ,甚至不惜考虑从美国空运这种舞台灯光。乍看此消息,或许有人会对他们的较真表示不解——目前“钨丝灯”大多被节能灯和LED灯替代,苦苦追寻倒不如找个替代品,岂不省去很多事?但是看完他们如此坚持的原由,则不禁被其严谨的工作态度所折服——“钨丝灯”放射的光束的质感,更能营造监狱的感觉,让观众观赏到二三十年代芝加哥故事发生时的历史感,“品尝”原汁原味的“百老汇风味” 。
细节决定全局。也许正是对每个细节的执著坚持和高标准、严要求,才造就了这部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常演不衰、好评如潮,其中也体现出此剧主创团队对作品的爱惜、对观众的珍视以及对艺术和历史的尊重。对于艺术认真的态度与极致的追求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所应坚持的,亦是每一个艺术作品所应驰往的。然而,联想到某些艺术作品,不由对其“严谨”程度再三感叹——某部电影明明场景是在香港,但剧中人从桌上拿起一份报纸翻开名称却赫然是上海的某报;某大片拍着古希腊英雄结果天上却出现了飞机;某电视剧明明拍的是历史剧,画面中却出现了电线杆;某电影表现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却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才有的饮料;抗日英雄牺牲在街头,背后的墙上写着“此处禁止倒垃圾,违者罚款” ;某古装片,演员手腕上竟戴着手表。更有甚者,某些抗日剧中抗日英雄的造型居然是发胶飞机头加哈雷机车装,爱国志士所穿衣着尽是如今的各大品牌,正如网友所说:不像是抗日,倒像是走T台……如此之多且低级的“穿越” 、“穿帮”事件沦为观众笑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某些艺术工作者对于艺术的不严谨、不认真,对细节的不深究、不琢磨。
也许,有人会对此喊冤,理由是:很多道具随着时代发展退出了历史舞台,很难找到和收集;资金不足,只能凑合,如此结果“纯属偶然” 。但是“凑合”出不了精品,太多的“凑合”就只能沦为粗制滥造。记得电视剧《金婚》剧组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剧组自身对于道具和细节很是挑剔,因为很多道具市面上已找不到,像上世纪50年代的火柴盒商标、酱油标牌等,都是在电脑上画好了打印出来,再做旧如旧。而喝水的把缸、自行车、电视机等更是费了老大劲淘换来的。如此,虽然有难度,但也说明只要下了功夫、运用智慧,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而对于道具和细节臻于完美追求的结果是该剧因着能够让观众近乎真实地重温那段岁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
一颗掉下的小小螺丝钉足以摧毁一架飞机,一个小道具和小细节也可能影响一部作品的品质。为了艺术的美妙与尊严,我们的艺术工作者,是否也应该像音乐剧《芝加哥》苦寻“钨丝灯”一样,以严谨的态度坚守原则,在艺术追求上丝毫不打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