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节目屡获“金小丑” 、“明日”等国际大奖,只缘中国杂协创新机制——
“二度创作”乃制胜秘诀
2013年伊始,中国杂技迎来开门红。1月21日,第37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比赛阶段结束,由中国杂协选送的北京中国杂技团《圣斗——地圈》和《俏花旦——空竹》共同荣膺本届马戏节最高奖“金小丑”奖。这是中国杂技演员第13次在这个国际顶级赛场捧起最高奖。6天之后,捷报再传,中国杂协选送的上海杂技团《舞陀螺》节目摘得第34届“明日”世界马戏节金奖。自1981年首次参加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至2011年,中国杂技30年共获11尊“金小丑” ,而2012年、2013年由中国杂协选送的节目,两年即获得2尊,去年上海杂技团的两个节目和今年北京中国杂技团的两个节目分别共同夺冠,实现“两连冠” 。这样高频次的获奖,这样罕有的“同获” ,其秘诀何在?中国杂协外联部主任宓鲁曾20多次带团参加这两大国际顶级马戏比赛,此次又是团长,他的一席话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这些节目是如何选送的?宓鲁表示,选送节目是与赛场密切配合的,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可以了解到赛场需要什么样的节目,哪些节目雷同意义不大,从而有所取舍。不过,他强调,选送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步骤在后边。 “任何人,包括杂技团、演员本人或者演出经纪公司,都可以寄节目光盘给马戏节组委会,但是中国杂协在选送节目后对拟定参赛节目的艺术指导与再创作的过程却是绝无仅有和无可替代的。 ”
据宓鲁介绍,近年来,中国杂协已经与蒙特卡洛马戏节和法国“明日”世界马戏节等数个国际马戏节组委会,在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了艺术沟通和交流机制。一些杂技节目尚在胚胎中时就会得到关注,在选送之后会与组委会进行沟通,向对方提出或听取对方有针对性的艺术改进意见,确定创作方向,进行再生产和制作。这个过程中国杂协称其为参赛的二度创作。 “马戏节方面的建议,我们的领悟和创意,已远远超出了简单地推荐节目的传统手法。 ”宓鲁说,有的节目是典型的西方节目,二度创作就要解决如何针对赛场有效加入中国元素这个关键,比如2012年获“金小丑”奖的《腾跃——大跳板》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大跳板》这类节目是东欧国家的传统强项,我们在二度创作中突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今年的《地圈》和《空竹》两个节目是典型的中国“老字号”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杂技团都有这两个节目;为了和赛场结合,就需要知道应该突出哪些方面、赛场上人们希望看到什么,不能因循守旧; 《舞陀螺》则带有民间、民俗文化的色彩。宓鲁说,上述节目都各有其特点,怎样把这样窄小的艺术空间做大,怎样体现“洋为中用” ,怎样让街头或公园中的“市井文化” 、“百姓文化”登上国际马戏比赛的大舞台并创造辉煌,二度创作的价值即在于此。
“我把研究赛场称作号脉,我们要号准脉再创作,了解国外当下的马戏赛场和市场对中国杂技节目的希望在哪里,才能使我们更加贴近赛场和市场。 ”宓鲁建议,中国杂技创作要面向市场,要研究世界马戏发展的趋势。杂技节目要突出观赏性,不能再沿袭传统做法,过分追求技巧难度。只有这样,中国杂技才能不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