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窃,为故宫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失窃门之后,错字门、会所门、解雇门、拍卖门、哥窑门,再到佛像门、瞒报门、屏风门、私拍门、封口门,甚至到最新曝出的黑板门……层层洞开之“门” ,让素日里神秘幽深的皇宫圣殿四面楚歌,也让人不禁疑惑它未来还会生出怎样的“五花八‘门’ ” !决堤的舆论似乎一定要让故宫在这次全民舆论围剿中彻底沦陷,这个民族文化的“朝圣”之地几近演变成了“口水缸” ……有人说,这是故宫自末代皇帝走出后最热闹之时,而这种极尽讽刺和悲哀意味的久违的热闹背后却值得反思。
在大众传媒和信息网络极度发达的今天,以现代信息媒介为依托的公共领域不断拓展。媒体事件衍生出的公共事件锻造出了公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媒介促成公共领域低准入的特点让几乎所有愿意表达意见的公众都可以加入对任何一个公共事件的造就之中。故宫事件正是这一趋势的现实标本。同时它证明,在公共领域话语中,即便是庄重威严的紫禁城也要毫不含糊地被拉到公众舆论自发搭建的审判台上,接受诘责、问讯、声讨甚至鞭挞。这让人看到公共领域今非昔比的自由维度的延伸,呈现了公众思想权力的不断扩张,彰显了公众责任意识的显著增强,也促迫了故宫内部存在的问题的深度暴露和解决。这些皆为这次事件的正面效应。
但同时不应忽视的是与此并存的开放空间舆论的娱乐性、无序性和失范性。在这个习惯了制造话题的年代里,明日黄花的芙蓉姐姐、进军美国的凤姐、转入演艺圈的兽兽之类,为公众提供雷同的低级笑点极易让人乏味,未及故宫事件在深度、广度、可持续度等方面都如此这般可得舆论深度玩味。剥丝抽茧中层出不穷的爆料,满足了大众窥秘的癖好、娱乐消费心理期待的同时,也裹挟着颠覆权威的快感。这些足以刺激公众对这个事件表现出少有的亢奋甚至癫狂。
“三重门” 、“八重门” 、“N重门” ,“宫斗” 、“宫心计” 、“故事之宫” 、“宫里那些事儿” ……目不暇接的字眼,将汉字的潜力、活力、魅力以及杀伤力运用到极致。显然,这次故宫事件中,在以专家、大众和媒体三大基本群体构成的公共领域里,至少媒体舆论已从最初只是扮演道德的审判官、正义的维护者,演变成为在公共领域为其搭建的巨型T台上的舆论走秀。汹涌的舆论一定程度上飙的是措词的抢眼,比的是事件的八卦,拼的是表述的过瘾,而事件本身内质许多时候似已变得无甚重要。媒体本应有的冷静与理性已多大程度地被置换成了腻歪与矫情?问责之余,又杂带有多少戏谑甚至幸灾乐祸?想来不免生出些“煽风点火” ,甚至是向落井之物掷石之感。
没有理性与超越向度的舆论扁平无力,而为舆论而舆论,甚至如“标题党”般狡黠地专注于用文字游戏来制造眼球效应,对真正的问题有何裨益?又会将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引向何处?更重要的是,本应由媒体承担的公共领域理性守持与导引之重任又由谁担负?媒体在引发公众“围观”时,自己是否也应在种种“门”中三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