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文联>全国文艺家协会动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一届四次理事会暨第三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在京召开

时间:2018年01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公 告

    2017年12月21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京召开一届四次理事会暨第三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并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郭运德发表讲话。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工作报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作《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更替建议人选名单的说明》。大会宣布对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系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当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为大会作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
    第三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同期举行。来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青年工作、书法篆刻、戏剧戏曲、民族民间、艺术产业、视听艺术、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网络文艺的10个专业委员会的13名代表分别从不同艺术门类的专业视角,围绕文艺评论年度发展进行了发言,年会由庞井君主持。

 

 

稳固“四梁八柱” 深化平台服务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二○一七年工作述要
□ 庞井君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按照中国文联工作部署,在中国文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协会主席团、理事会的支持下,在各专业委员会和文艺评论基地的帮助下,在各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坚持稳中求进、精耕细作的工作总基调,自觉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基本职能,更加注重创新与引领,稳步提升“中国文艺评论”品牌影响力,努力探索在行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组织完善、人才凝聚、理论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体现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价值和功能。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文艺评论组织化程度
  1.认真吸收新会员,增加组织新鲜血液。指导新疆、宁夏先后于2017年6月和12月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至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团体会员已增至27家。2017年度吸纳新会员262人,目前中国评协共有个人会员1362人。
  2.适时召开工作会议,确保协会活力。2017年3月,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2017年度工作会,部署一年重点工作。及时召开一届主席团七次会议、一届理事会四次会议,讨论决定协会工作重大事项。8月,顺利通过民政部组织的协会2016年度年检。制定《主席团成员、理事会理事履职工作规则》《会员管理办法》《专委会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为协会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3.探索发挥各专业委员会作用,延伸协会工作手臂。组织艺术产业委员会专家参加“当代文艺经纪机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实地赴青州书画市场调研,与来自浙江横店、深圳大芬油画村、北京宋庄、青州画廊协会的管理者共同座谈研讨。支持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开展“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成果研讨会”,支持视听艺术委员会举办“电影题材与市场环境建设研讨会”。
  4.加强“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管理服务。以首批22家“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为依托,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和人才研修活动。分批赴部分基地进行工作考察,按照《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管理办法》检查“中国文艺评论基地”项目实施单位的经费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对基地的指导、管理、服务和支持,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引导和调动各基地的积极性,加强各基地的联络沟通,积极推进文艺评论平台阵地建设。组织基地围绕“‘粤港澳青年文学’形成”“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教育格局的重构”“数字时代文艺评论的转型与创新”等主题展开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含量的科研成果。
    (二)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团结更多有活力有生气的文艺评论工作者
  1.加强行业引领,组织文艺评论界代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于2017年10月31日组织召开文艺评论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座谈研讨会,在京主席团部分成员以及文艺评论家代表结合各自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畅谈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在文艺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圆满完成首轮会员大培训任务。按照中宣部等六部门《2016-2017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要求,根据中国文联统一部署,2017年独立举办三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累计培训全国会员519人,两年内累计培训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会员共计942人。
  3.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本次研讨班主题为“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翟俊杰、张节末、王廷信、刘曦林、陈晓光、索久林、王一川、陈传席、冯双白、祁述裕、傅道彬、陈振濂为学员授课并与学员开展深度互动。骨干班为期半月,课程安排厚实饱满,设有分组讨论、现场教学、新老学员交流等环节,期间还举行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呈现”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文联人事部组织的培训绩效评估中,本届研讨班获得了98分的高分。
  4.为文艺评论工作者成长搭建更多平台。2017年,推荐会员参加中国文联第十二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推荐网络文艺评论家参加由中央统战部主办的网络人士理论研讨班;推荐体制外文艺评论工作者参加中国文联首届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推荐相关会员申报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个人会员;推荐电影《周恩来与乌兰牧骑》剧本创作项目获中国文联“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资助项目。
  5.积极开展新文艺群体文艺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青年文艺人才培养工作调研。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和微信公众号组织开展新文艺群体职称情况网络问卷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撰写《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年-2025年)》,多种途径加强对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培养。
    (三)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建立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1.开展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按照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方案》中关于“做好文艺评论工作激励”的要求,在中国文联党组的支持下,中国文联、中国评协自2017年4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作品,评选机制评审流程更加科学规范,宣传推广、传播方式更加注重实效。共推选出40件优秀作品,包括著作10部、文章30篇。此次获得年度优秀文艺评论的作品,除了结集出版外,还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表彰公告,在《中国艺术报》上刊登书评和文章观点摘要等,在中国文艺网上开辟优秀作品专栏进行集中推荐宣传。同时,在中国文联主办的各类研讨会、培训班、研修班等方面给予优秀作者更多机会,加大对他们的服务和宣传力度。
  2.围绕重大文艺理论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举办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中国文艺“长安论坛”,组织编撰完成《2016年度中国艺术发展报告》。2017年6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聚焦“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发出“中国青年网络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倡议书”,彰显当代青年文艺评论家时代担当。11月,第二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上,40余名全国文艺评论家理论家汇聚西安,围绕“中华文化传统与当代艺术语言创新”主题,分“艺术语言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一带一路’与中国文艺话语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层次、全方位交流与探讨。《2016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以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央视新闻频道等媒体进行了重点宣传,《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丛书共五部于2017年10月在被誉为“世界出版人奥运会”的法兰克福书展闪亮登场。
  3.抓住重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组织研讨,增强文艺评论的当下性和现实针对性。2017年1月,与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主办“电影题材与市场环境建设研讨会”,产学研结合,共同探讨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2月,与中国曲协联合举办春晚语言类节目研讨会;3月,主办“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12月,适逢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之际,举办“电影《周恩来与乌兰牧骑》剧本创作研讨会”,尝试开展前置式评论,在电影正式开拍前,评论家与电影主创人员面对面,由评论家对电影剧本提出意见建议,主创人员虚心听取,受益匪浅;12月,与中国影协联合举办“军事题材与英雄主义”影视创作研讨会,文艺评论家与来自创作一线的导演、演员、制片人、编剧等开展对话。2017年,首次举办文艺评论家采风活动,与江西、贵州、陕西、上海文联共同开展“从上海到江西,追寻红色脚印——文艺评论家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研讨及采风活动”,先后组织评论家赴井冈山、遵义、延安、上海等革命圣地采风研讨。一年来,与有关单位联合主办学术活动累计10余次,以《中国文艺评论》月刊、中国文艺评论“一网三号”新媒体、《中国艺术报》等为平台,对重要文艺作品、现象、思潮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明立场,倡导文艺评论家说真话、讲道理,努力营造了良好的文艺评论氛围。
  (四)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不断增强“中国文艺评论”品牌影响力
  1.发起组建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召开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成立仪式,与70余家媒体单位共同发起成立联盟,并初步开展了联盟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建设和对外宣传等工作,为进一步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提高审美的重要作用打下了基础。
  2.进一步办好《中国文艺评论》学术月刊。全年共编发文章190余篇,累计约156万字,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红旗文摘》《当代社会科学》等刊物转载,《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中《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在全国200多家同类刊物中转载排名取得了排名第九的好成绩,开局良好。围绕“中国绘画的百年之路”“中华文艺之美”“中国新诗百年”“多维视野下的网络文艺”“中华文艺版图中的香港”等重要事件、现象和作品等约请专家撰写专题文章,引导文艺评论舆论走向,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努力打造“名家专访”“一月一品”“青年批评”“学术争鸣”等杂志特色栏目。组织开展“临川四梦”“长生殿”等艺术作品观摩评论活动,参加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艺论坛、北京青年文艺评论家读书班、纪念话剧诞生110周年等各艺术门类学术活动,扩大杂志作者队伍,不断扩大杂志的社会影响力。
  3.与中央媒体合作开办专题专栏,组织编撰出版系列丛书。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论坛》、《光明日报》合作开办文艺评论专栏。与光明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光明日报》合作开办“啄木声声”专栏,发扬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啄木鸟精神”。编辑出版首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论文集《文化自信:中华美学与当代表达》、首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文集《啄木声声》、首批五册中国文艺评论青年出版文库丛书、第三届“西湖论坛”文集《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等,积淀更多文艺评论成果。
  4.加强“一网三号”新媒体建设,深入开展“互联网+文艺评论”。中国文艺评论网新版上线,丰富了政策理论等一批栏目,重点推出专题页面,美化了版面设计,加强了安全防范。自新版网站上线以来,访问量稳步上升,每日独立访客均超过1000人。“中国文艺评论”“艺评中国”“艺评头条”三组微信公众号策划推出七夕爱情诗词有奖征集、“美丽中国”摄影微评等专题活动,得到文艺评论工作者积极响应。加强微信群、QQ群管理,通过各群服务文艺评论家,为文艺评论家营造清朗良好的网络互动环境。精心选编评论家原创来稿,截至2017年11月中,中国文艺评论网发布文章约2400篇,“中国文艺评论”微信订阅号共推送文章200余篇,累计约20万人次约60万次阅读量,“中国文艺评论”“艺评中国”“艺评头条”微信公众号有持续关注的粉丝2万余人。

来自全国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近200人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一届四次理事会

2017年度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合影
   
第三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发言摘登
(按发言顺序)
  张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当下中国的艺术和理论现象需要一种能讲清楚艺术的艺术理论。当下中国出现的艺术理论或艺术观念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认识当下艺术理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性质,体悟其内在规律,是进行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批评的需要。艺术创作群体、艺术教学单位、艺术学术团体、社会艺术学、艺术管理机构,都会产生与自己的视角相关的艺术理论。作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理论委员会,应当理论和历史兼修,以容纳万有的胸怀,为文联的各个艺术门类文艺家协会的具体文艺批评提供参考框架,为形成符合文联特色的艺术理论,作出具有时代意义和理论深度的贡献。
  王次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音乐舞蹈艺术委员会主任)
  2017年中国音乐发展的轮廓大致如下:一、乘着党的十九大东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如举办“喜迎十九大唱响幸福歌”文艺扶贫歌曲创作汇报音乐会。二、为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和音乐教育的研究,“一带一路”国际音乐教育联盟成立。三、国际音乐节和高水平展演层出不穷,其中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建20周年和国家大剧院建院10周年成为中国音乐界的两件大事。四、全国性的展演和专场音乐会丰富多彩,举行了一些作曲家专场音乐会。五、音乐教育和学术建设蓬勃发展,形成11所音乐学院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六、举办了多场缅怀前辈的纪念活动,如纪念李德伦、林耀基、黄翔鹏、张韶、吴景略等诸位先生。
  王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舞蹈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
  2017年舞蹈界在艺术创作、研究教育等方面正在开启一个新的风貌。为了发挥舞蹈理论对艺术实践的指导,舞蹈界以重评论的方式淡化评奖的热度,以此发挥评论激浊扬清的作用。舞蹈研究的载体和输出传播路径已经逐步转向到网络、微信、新媒介平台上。文艺评论工作者要逃离固有的学术思维,融入到新时代的话语和价值评价当中,让中国艺术在彰显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与时代精神同行。
  朱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
  最近十年,中国艺术产业的基本结构已经形成了,高等院校的相关学科设置更加完善。结合中国国情,我理解的艺术产业是借助于资本和市场机制完成中国文化新能源的转型和承接。艺术产业发展一般涉及两个问题:一、如何建立艺术金融制度?二、如何以资本为导向,使得艺术产业以品质提升为核心?除此之外,中国尚须加强的还有相关法制。我们的艺术产业需要宏观政策的引导,需要建构一些顶层设计,来促进艺术产业进一步成熟。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戏剧戏曲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
  一百多年来,戏曲走过了非常艰难曲折的道路,尽管这样,今天仍然是中国舞台的中坚力量。2017年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濒危的戏曲艺术开始复苏。全国有十多个省份相继举办了规模不等的小剧种经典剧目展演。二是戏曲的现代性更加突出。在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和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出现不少现代戏剧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指导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理念。为什么一些在新闻宣传上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搬上舞台后原有的感动荡然无存,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戴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
  2017年是视听艺术工作者创作出一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的一年:现实主义影视剧创作强势回归;影视创作文化内涵不断提升;类型影视剧创作繁荣,热点迭出;历史节点的创作成就斐然;影视剧加快了走出去的进程。其中,主旋律题材创作和主流观众的“双主流对接”,是当下存在的问题,在未来可能是比较重要的开掘点。
  邵燕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媒介融合和代际更迭,可以作为梳理2017年网络文学的热词。在IP导向下的网络文学开始出现了一个多元的生态。收费制度的建立,让网络文学从最开始的带有媒介革命先锋性质的自由写作,变成了以更文订阅为核心机制的超长篇网络类型的小说,由此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工业时代。携资本而来的IP运营其实是更商业化的模式:网络文学作家不再是流水线上的计件工,而成为后工业时代的手工业人;网络文学作家完成作品不再是自给自足,而更像综合性生产中的一个部件。
  赓续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戏剧戏曲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201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出现了一些很有特点的戏,如《谷文昌》《兰陵王》《大清相国》《富春山居图》《兵·道》《赵一曼》《铁血道钉》等。民营剧团中如北京风雷京剧团的京味话剧,也很有特色。历时8个小时的俄罗斯话剧《兄弟姐妹》,深受话剧人追捧。但是话剧的整个创作还是令人担忧,一来现实题材创作缺少了感人的力量,二来评论戏剧缺少真正的力度。
  王伟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苏州科技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
  2017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拒绝平庸,追求卓越”。首先,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金奖的空缺,体现了书坛追求卓越的使命担当。其次,2017年中国书坛在做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书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篇大文章的实践中,积极有为,大胆探索,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发展景象。第三,以建立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课题研讨为引擎,推动书法评论向纵深发展。
  董永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2017年,民族民间文化重点项目与成果如下:一、《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项目启动,将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重要文献基础和文化基础。二、《中国民间剪纸集成》项目稳步推进。三、文化部非遗研培计划有序开展,参与高校扩展至78所。四、《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成果即将出版。
  岳永逸(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曲艺杂技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17年,曲艺人继续秉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佳作,如相声《新虎口遐想》、弹词《徐悲鸿》、鼓书《腊月天》等。此外,为加强曲艺学科的建设,高校教材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中国曲艺发展简史》《中华曲艺书目内容概览》《中华曲艺图书资料名录》出版。曲艺批评稳步推进,在中国知网中主题为“曲艺”的期刊论文和报刊报道有上千篇。
  郭云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曲艺杂技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研究部主任)
  2017年,中国杂技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世界杂坛重心东移,中国正成为世界马戏的重要一极;中国杂协于2017年6月至7月展开了全国大调研活动,为《中国杂协改革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广西《中国当代杂技创作研究》成为杂技类首个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资助立项的国家课题;北京城市学院杂技艺术学院揭牌,这是全国首家本科层次杂技艺术高等教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面向杂技界开展了极限运动跨界跨项选材工作,对于推动杂技训练科学化意义重大。
  沈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作为中评协的青工委,对于青年新文艺工作者与青年网络评论者的联络与凝聚,运用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有效及时发声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作为青年文艺评论者,我们除了在理论评论上要有所建树,更要融入当下,与当前的文艺创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彰显青年文艺评论家的朝气、锐气和英气,突出青年文艺评论家的活力责任与担当。“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为开创中国文艺评论的未来作出努力。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