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焦点新闻

等船

时间:2020年10月29日 来源:《中国副刊》 作者:胡烟
0

  等船是渔妇的命。我妈嫁给我爸,自然成了渔妇。出嫁前的姑娘,不管多腼腆,到了我们半岛,就都成了渔妇。没过一年半载,经受了海风吹,听惯了出海汉子的吼,扎人堆里跟鱼贩子讲几句半黄的段子,也都彻底熟了,熟成了泼辣的渔妇。

 

  

  我妈在等船。下午三四点,日头还烈,海滩上撮堆坐着头戴各色围巾的渔妇。那场景很好看。像什么呢?像沙漠里结了五彩的果子。她们闲聊,有一搭没一搭。听见远处马达声响起来了,不时伸着脖子,起身,右手在额头搭个凉棚,看是不是自家船。渔妇们眼力好,老远就认得自家船,看不清船号,却能认得船头的旗子,是红旗,是黑旗,还是紫旗,是朝什么方向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再近一点,就能认得出在船头站着的自己男人或者渔民伙计。更近一点,看船身吃水的程度,便大概知道了收成多少。船若是飘着来的,大抵是空着舱。倘若船开得慢,又是稳稳的架势,那渔妇的脸上,就更好看了。

 

  

  船来啦!近了,近了,我妈先是观察我爸脸色。看我爸气定神闲站在船头抽旱烟,我妈心里有了底,嗓门更亮了。“来来来,腾个地儿,船来了啊——贩子,有贩子吗?船来了!”鱼贩子们闻声,呼啦围上来!

 

  

  秋天拉拖网,收成杂。船一靠岸,渔民伙计们轮番把收成搬上海滩,齐齐摆成两排——虾爬子两箱、八爪鱼两箱、梧桐花(小乌贼)一箱,牛舌头鱼、海螺、对虾、红缨虾各半箱。螃蟹三笼,两头尖的梭子蟹、圆壳黑脑袋的大红钳、扁壳的花蟹各一笼,小杂鱼装在大扁篓里,辫子鱼、黄花鱼、针良鱼……各有各的价,都在我妈脑子里装着。半斤以上的一个价,不足半斤的一个价;活的一个价,死的一个价。一天一个行情,东海滩一个价,西海滩一个价。船来得早一个价,来得晚另一个价。鱼贩子多时一个价,少时一个价。包圆一个价,零卖又是一个价。生人高价,熟人低价。

 

  

  这么些名头,全是我妈说了算。

 

  

  不光这,卖鱼还抢时间呢,一磨蹭,一箱子的八爪鱼控干了水,80斤只剩下65斤了。

 

  

  一家一摊子。一拨一拨的鱼贩子围上来,串门打听价的、城里看热闹的也都围上来。没点眼力见儿、精神头儿,连自家的秤杆子都看不住,丢一筐子鱼,少收一样的钱,都是常有的事儿。我妈记性好,“红缨虾多钱一斤?”“20,少20不卖!”一抬头,“上回就是你,把俺家剩的小杂鱼都包了吧?多亏了你,给你便宜两块吧,旁人买就是20。”看见穿皮鞋的,准是城里买着自己吃的散客,“这大螃蟹,是给你老丈杆子祝寿吧,面子上好看。再少添两个钱,把这软皮蟹捎上吧。别看模样不咋样,挑点黄酱一焖,味儿比大蟹子还好。”

 

  

  我妈嗓门大,剩的杂七杂八的小鱼小蟹子,经她这么一吆喝,也能把鱼贩子招来。旁人卖不出去的,我妈能卖出去。旁人卖7块5一斤的八爪鱼,我妈能卖到8块。有的鱼贩子是大客户,当时光记账不给结现钱。讲好了螃蟹20块一斤的价儿,第二天结账,听见有卖到22块钱的,我妈就叫贩子照着22块结账。“你老婆跟我娘家是一个村儿的,哪能自己人亏了自己人呢。”鱼贩子嘿嘿一乐,居然吃她这一套。

 

  

  一样的收成,会卖和不会卖,一天能差出好几百块钱。我妈会卖,我爸省了心。每回在一旁看我妈卖鱼,我手心里总是捏着汗,觉着紧张。我妈说我是书呆子,顶没用的,两眼无神,连个秤砣都看不住。

 

  

  收成卖完了,紧接着回家做饭。我爸在先头走,伙计们跟在后头,又饿又乏。出海时都在船上凑合着,开船撒网收网,常常顾不上吃,饥一顿饱一顿,一天就指望着晚上一这顿囫囵饭。

 

  

  我妈做饭口味好,又麻利。姥姥在村里是第一把大勺儿,张罗大席的。四个闺女,只有我妈一人继承了这手艺。

 

  

  我妈一到家,二话不说先开火。啥也没有,怎么就开了火呢?只见她剥葱、切丝、拍蒜,三两下就得了。油一热,就下了锅。肉丝儿都是先前切好的。十来分钟不到,四个菜就上了桌。我给我妈打下手,剥葱捣蒜,处理那些卖剩的鱼虾螃蟹,慢了就该遭数落。她但凡要是能忙得过来,是不用我的。跟卖鱼一样的劲头儿,我妈这边煮着,那边蒸着,手里还掂着炒勺。

 

  

  我爸在风浪里摔打了一天,正盼着下酒菜呢。菜一上,我爸滋啦滋啦续上两口老白干儿,一天的乏就解得差不多了。有几个渔民伙计嫌旁人家饭不好,冲着我妈做饭的好手艺,就跑到我爸船上了。

 

  

  我爸感谢我妈,但他嘴上不说。半岛的汉字,铁打的肩膀,说话也像炼钢,斩钉截铁,少有柔软语。但我知道,我爸出海,最踏实的时候,便是远远地,看见我妈在沙滩上等船。

 

  

  作者简介:

  胡烟,原名胡俊杰,山东龙口人,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学员,现居北京。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散文选刊》《青年文学》《北京文学》《山花》等刊物。曾获冰心散文奖、三毛散文奖、《广西文学》年度散文奖。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