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焦点新闻

文思隽永 乡情炽烈——怀念“副刊人”叶永烈

时间:2020年08月19日 来源:中国副刊公众号 作者:瞿冬生
0

  “叶永烈在上海离世。”噩耗传来,我大吃一惊。去年9月至今,一直没有收到永烈先生的信息,原来是病魔困住了他勤快的双脚,是针管束缚了他灵巧的妙手。可以想象,一生笔耕不辍的作家,突然卧病在床,动弹不得,该是何等的煎熬啊!??

  我凝望着微信里永烈先生剪影遗像,痛惜、自责涌上心头。永烈先生是知名多产作家,涉略广泛,著作颇丰,溘然长逝,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自责的是,我竟然对他抱病浑然不知,永失探视慰问机会。如果自己细心些,也许能及时获悉他的病情。

  永烈先生给我的“中秋节快乐”贺图和链接——“叶永烈人民日报撰文谈《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受欢迎”,定格在2019年9月13日。唉,微信可以保留,人死岂能复生!

  去年11月16日,我受温州医科大附属一院委托,邀请永烈先生出席百年院庆并题词。我如常发去信息,但一直不见回复。21日,再发微信问候,还是没有回复。我思忖,抑或永烈先生又去美国了?抑或不愿参加繁琐的仪式?抑或正在键盘上忙于新作?我压根没想到他生病了!如果当时我多些警觉,或许还能见上一面,表达一声问候。唉,人生的可悲处,就是没有或许!

  惊悉永烈先生去世,作为他家乡的温州,作为他发表处女作的报纸,温州日报自然要做讣闻报道,表达深切悼念。可据记者反馈,家里电话没人接听,近亲属一时联系不上。我只好请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九龙医院刘峰院长,辗转联系到长海医院呼吸科焦洋医生。

  据焦医生告知,永烈先生是去年10月先在上海某医院做的手术,后来转到我们医院泌尿外科,再后来11月底转到我们科。“他生病之前身体还算不错,家里经济条件也好,否则很难坚持这么久的。”焦医生谈到他的临终时刻,说他最后已不能讲话了,状态好的时候用眼神交流一下。看得出,他与他老伴儿的感情很好,很依恋,特别是最后的时刻,他老伴附在他耳边轻声说:“我来看看你……”那一幕特别感人。最后,叶先生平静的走了,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焦洋医生还告诉我:“叶永烈先生去世前后,其他科的好几个教授都在问我叶永烈的情况,都说是从小看他的书长大的。”

  永烈先生一生的勤奋,一生的写作,一生的成就,早已家喻户晓,无须赘述了。然而,人们未必知晓的是,叶永烈的创作之路是从他的家乡温州起步,是在家乡报纸的副刊上绽放第一片嫩芽,并成长为一棵文坛长青树的。

  永烈先生是一个典型的讲义气的温州人,无论温州名声或褒或贬,无论自己身在何方,他都不会忘记温州,更不会忘记《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给他的激励。他多次介绍:“在五年级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我多变的兴趣从此固定下来,竟决定了我毕生的志向。”这件意想不到的事就是他写了一首小诗,扔进“投稿箱”,然后收到他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

  叶永烈同学:你的稿子收到了,已经读过,很好,我们要把它放在下一期报上(《人民生活》副刊)登出。登出以后,一定送一张当天的报纸给你,好不好?还有稿费。希望你以后多多写稿子寄给我们,我们十分欢迎,稿子写好后可以寄浙南日报副刊组,或者你自己送来都好。你在什么学校读书?几年级?有空望多多通信,把你自己的感想告诉我们。??????????????????祝进步!?????????????????????《浙南日报》副刊组???????????????????????????????????4.18

  叶永烈的第一篇作品——《短歌》刊登在1951年4月28日的《浙南日报》副刊《人民生活》上。许多年后,他苦苦打听,找到写信的副刊编辑杨奔。1987年春节前夕,他一回到温州就到龙港镇拜访早已退休的杨奔编辑。2015年3月,他还将那封来信收入《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故事》一书。

  几十年来,叶永烈始终不忘给温州日报及时传递最新消息和新闻线索,并且撰写了大量的稿件,每遇重大节庆,不吝挥笔寄语。他“讲义气”的故事在温州日报传为美谈。报社许多老同事纷纷来电,述说他对温州日报的深情厚谊——

  副刊部前负责人孙金辉说:“我与他交往多年,常有联系,他对温州日报确有深情,这是他的乡愁,也是情怀。”

  早已退休在家的图书室张永津说:“永烈先生对我们温州日报的确很好很好,给我们图书室送来了好多好多的书,我们专门立了一个专柜。”

  回想起来,我最早“触摸到”叶永烈是在1985年1月2日夜里。那时我刚进报社不久,在时事出版部任校对。一版有篇叶永烈写的稿子《兴会无前》由我来校读,他描述了1984年12月29日上午在首都京西宾馆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期间,与几位温籍作家欢聚一堂的情形,他写道——

  “金江是著名的寓言作家。当年,我在温州第二中学读书时,他是语文教师。我告诉他,黄宗英也来了,她就住在我隔壁的房间。我们来到黄宗英那里,她马上用温州话说:‘我伲都是温州人!’她欣然答应参加聚会。

  我们来到九三三房间,温州作家唐湜已经把林斤澜、袁可嘉、骆寒超请来了。没一会儿,戈悟觉也来了。

  唐达成同志是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副书记。他小时候在温州第一中学念书,算是‘半个温州人’。他够忙的。今天上午的开幕式,便是他主持的。当他接到‘同乡会’的电话,马上赶来。于是,温籍作家大会师,乡音和笑声交织在一起。”

  ……

  聚会是短暂的,也是极为愉快的。大家平时天各一方,如今聚集在一起,用乡音交谈,格外亲切。大家都怀念故乡,热爱故乡。黄宗英说,她打算带小孙女回故乡,以她俩在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拍一部电视片,介绍温州新貌。

  祝故乡繁荣昌盛,祝故乡人民富裕幸福!这是温籍作家们的共同心声。”

  这篇稿子只有700多字,却有很多鲜活生动的细节,文风朴实,可读性强。要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传真快递,电话都是稀罕物,稿件要从北京寄到温州要好几天呢。如果不是作者倚马可待,及时投寄,我们不可能于一周内就见报的。

  那时我很年轻,记忆力好,加上是名家大作,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用圆珠笔写在稿纸上的字迹。只可惜当年报社规定,原稿要统统集中保管,但“留存”到最后还是不知所踪了。可叹我当时毫无“文保”意识,不然“截留”下来,报史馆便会多一件“硬货”。

  我与永烈先生第一次“面对面”,源于报社图书室的一次邂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报社木结构的老房子还没拆建,图书室位于紧挨排字房的二楼角落里。因为上大夜班,下午有空我都会去图书室转一下。那天,在拥挤的书架边遇到一位方脸戴眼镜的中年学者,态度和蔼,朝我点头微笑。永津大姐见了,忙向我介绍:“这位是叶永烈先生。”“哦,他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啊?”“哈哈。”永烈先生闻言开怀大笑。

  我与永烈先生最后一次“面对面”,是2018年8月初,永烈先生应温州日报之邀,专程回温担任第二届“爱阅读?新少年”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主讲嘉宾。开讲前,我代表温州日报将1951年4月28日《浙南日报》的版面复制装裱,赠送给永烈先生。他也非常高兴。

  那天,他开场就说:“今天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来的,在温州日报作讲座跟在别的地方不一样,我的文学初心就在《温州日报》。”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孩子都能写作,他谈锋甚健,吊足听众胃口。末了,孩子们争先恐后与他合影,索要签名。

  永烈先生是享有盛誉的科普文学作家、纪实文学作家,著作等身。他介绍有人曾开玩笑说:“如果跟谁过不去,就叫谁把叶永烈的作品抄一遍!”因为每天抄五千字,3500万字得整整抄20年。一个作家一生能写出如此巨量作品,着实鲜见,从他身上闪耀出的“叶永烈现象”,值得后辈学习,值得学界研究,值得社会褒奖。

  叶永烈先生尽管是以科普文学和纪实文学闻名遐迩,但我却要将他列入副刊人的行列。因为他的处女作是在我们副刊发表的,而且他自己生前一再强调,“如果不是在11岁时受到那位编辑的帮助,如果没有发表那篇不象样的东西,也许我不会跟笔杆子打一辈子交道。”永烈先生毕生不忘副刊,不忘副刊编辑,恰恰体现出我们副刊人的工作意义之所在。

  永烈先生,作为家乡报纸的副刊人,我们也将把您永铭心底!文思隽永,乡情炽烈——永烈先生,一路走好!

2000年1月28日,叶永烈专程来到温州日报新闻大厦,赠送多卷本文集,时任副总编辑孙宏杰接受捐赠。(张永津提供)

2000年3月16日,叶永烈为温州日报图书馆题词“书香四溢”。(张永津提供)

儿时的叶永烈与父亲在温州市区铁井栏自家门口。

《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副刊组给叶永烈的来信。

叶永烈(右一)与杨奔(右二)相见恨晚。(资料照片)

叶永烈在中央电视台深情“开讲”文学创作之路。

2018年8月4日,叶永烈在温州市第二届“爱阅读·新少年”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启幕现场。(资料照片)

2018年8月4日,本文作者代表温州日报将1951年4月28日《浙南日报》的版面复制装裱,赠送给叶永烈先生。(资料照片)

2018年8月4日,叶永烈为温州报史馆题词。(林其勉摄)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