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焦点新闻

报效祖国,是一条永远的精神红线

时间:2020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副刊公众号 作者:沈俊峰
0

  今年6月23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完成,这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自力更生是北斗的风骨,不断创新是北斗的灵魂,以国为重是北斗的核心价值观。这让人想起当年我国自力更生研制“两弹”的壮举,想起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科学家——邓稼先。

图为邓稼先

  1958年,中国成立了专门组织领导核工业建设的第二机械工业部,正式开始研制原子弹。1959年下半年,邓稼先作别妻儿,离开北京,前往西部荒凉大漠开始原子弹的研究和试验。

  荒凉大漠,成了他们奋斗的战场。

  邓稼先感到肩上担子很重,他加快了步伐。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邓稼先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的方向。这个思路,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可以说是一座里程碑。

  理论部年轻的科研人员按照这三个方向,编为三个组。

  先后调到九院的近百名名牌大学毕业生,很多人并不是学物理专业的,更甭说核物理了。我国的大学最早设置核物理专业是在1956年,也就是说,在我国核武器事业起步之时,第一批该专业的大学生都还在校园里,尚未毕业。所以,九院在1958年、1959年调来的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很杂,物理、数学、冶金、建筑、外文都有。

  在确定主攻方向、分别编组的前后,对这些核物理专业之外的大学生必须要有一个入门补课,让他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起初,邓稼先亲自给大家上课,课程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邓稼先在美国学的核物理方面的知识。他讲课通俗、清晰、透彻、易懂,大家听得兴趣盎然。有人赞扬说:“老邓讲课层层递进,听起来像淙淙泉水流淌,心里明亮极了。”

  后来,邓稼先组织大家读书,读《超音速流和冲击波》(柯朗 著)、《中子输运理论》(戴维森著)、《爆震原理》(泽尔陀维奇 著)以及《原子核反应堆理论纲要》(格拉斯顿 著)等专业著作。

  读书的方法也很特别,大家读,大家讲。也就是每读罢一个章节,便有一个人做重点发言,等于是一个小教员,然后众人一起讨论。这样的读书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读书讨论中,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物理思想,收获挺大。

  但是,当时的条件非常差,有的专业著作做不到人手一本。比如,柯朗的《超音束流和冲击波》一书原版是英文的,他们只有一本俄文版本,是钱三强教授从国外带回来的。找遍了北京的所有图书馆,也没有找到第二本,他们只能自己动手刻蜡版油印。

  中子物理组的同志一时找不到现成可用的材料,只能从各方面去想办法。经过学习、讨论,大家在短暂的停滞之后,常常会有一些突发奇想,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豁然开朗,解决了一些遇到的难题。

  邓稼先全面掌握三个组,分身参加各组的讨论,给予指导。此外,他还亲自领导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组。邓稼先和大家一起工作到深夜。有时,年轻人拉计算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但是,只要工作没有告一个小段落,往往就还要照样干下去。

  那时候,我国的计算机实在是太少了,他们使用的工具也实在是太落后了。他们一般使用的是手摇计算机。这种手摇计算机大小和西瓜差不多,算乘法正着摇,算除法,就往后倒着摇。最高级的一台计算机是每秒1万次的104机,可是,却不能想用就用,因为等着使用这台计算机的人实在太多。他们要在分配给他们的那一段时间里,到计算所去才能使用。他们就是用这些简陋的计算机完成了需要的运算。除了计算机,他们还常常靠拉计算尺来计算。

  精确计算非常枯燥,要求又极为严格,同样需要在各方面有很高的水平。他们计算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大量数字,算完的纸带子和计算机的穿孔带子一扎扎一捆捆装进麻包,从地板一直堆放到天花板,堆满了一屋子。

  这些,都是大伙儿不停机日夜三班倒计算出来的成就和记录。

  推公式同样是困难的,需要理论水平、深刻的洞察力和做学问的灵气。许多年轻人说,推公式实在是让人绞尽脑汁,有时简直让人绝望。有些公式,年轻人在白天没有推出来,邓稼先晚上回到家继续推,第二天早晨往往就拿出结果来了。

  邓稼先的办法,是回到家不休息,常常是心不在焉地吃了晚饭,然后上床躺着,眼睁睁地望着天花板。有时候眼睛闭上了,其实并没有睡着。除了累极打鼾之外,他都是醒着的。他可以一支笔也不用,就凭着脑子背下来的内容去推算公式。

  静悄悄的夜晚,无比寂静,像是有着数不清的小精灵,激发着他的灵感,没有任何纷繁的枝杈来干扰他的思路。有时,整个白天始终都推不出来的难点,靠着他躺在床上干巴巴地想,双目时闭时开地思考,竟然给推出来了。真的很神奇,静默遥远的星空似乎有着某种非凡的魔力,常常给予他极高的工作效率。

  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要忍受着反复的失败或各种疑问的痛苦所带来的精神折磨。

  1959年至1961年,正是我国的三年困难时期,食品极度匮乏,他们这些身处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也免不了忍饥挨饿,身体浮肿。为了提高士气,邓稼先将他的岳父许德珩省下来支援他家的那么一点粮票,拿过来作为对大家的奖励,谁的理论计算得又快又好,他就奖励给谁几两粮票。能得到几两粮票,是一种最高的奖赏。在当时,用几斤粮票就可以买到十几包饼干。邓稼先有时候就买了饼干,拿出来与同甘共苦的青年人分享。

  邓稼先不顾身体,不顾家庭,和大伙儿一起拼命工作了三个年头,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终于拿出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而且,他们在中子物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和状态方程等方面也都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这样,邓稼先开始做关于第一颗原子弹的蓝图报告。

  那是一个高规格的报告会。除了著名的老一辈科学家外,聂荣臻、陈毅、宋任穷、张爱萍等领导同志都听了这个报告。

  报告会上,邓稼先激动地说:我向尊敬的科学界老前辈和同志们汇报学习心得……

  邓稼先所做的这个报告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关于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框架和构想。仅从这个框架,内行人也可以明白我国的原子弹研制没有外国人参与,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摸索出来的结果,因为,它和其他有核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都不一样。

  一位物理学家在听完后,如此评论邓稼先的报告:“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可以说它已经描绘出原子弹的雏形,它在事实上宣布了我国核武器进入决战阶段。”

  邓稼先和他带领的年轻人,克服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奋力拼搏,用智慧和汗水,终于叩开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深邃的大门。

  总算是看到了那一线光明的曙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这是镇国重器。

  核武器的重要性,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有过精彩的评价。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

  是的,报效祖国,是我们一条永远的精神红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沈俊峰,安徽阜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编辑一等奖、冰心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作品见于多家刊物。入选几十种选本或中小学生读物、中高考试题。出版有散文集《在城里放羊》《在时光中流浪》《心灵的舞蹈》,报告文学《生命的红舞鞋》《正义的温暖》。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