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周有光》 陈光中 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我曾有意询问过20位朋友,算是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提出的问题很简单:“知道周有光吗?”
有18个人茫然反问:“周有光是谁?”
还有一个人做思索状:“周有光?是不是和沈从文有什么关系?”
听到这个回答,我不知应当感到欣慰还是悲哀:周有光的名气,居然还要从沈从文那里“借光”?
只有第20个人很坚定地回答:“知道。不就是‘汉语拼音之父’嘛!”
这回答还算靠谱,但不完全对。现今人们动辄授人以什么什么“之父”的名号,既不客观,也太俗气,周有光本人并不认可。
说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创始人之一,基本准确些。
作为21世纪的现代中国人,只要你使用手机、只要你使用电脑、只要你查字典……你就离不开周有光的成果——《汉语拼音方案》。
但是,仅凭这一点,还无法涵盖周有光那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更何况,他还在不断做出许多让人惊叹的新事情呢。
说到这里,人们一定更要追问:“周有光到底是谁?”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如前面那位朋友所说,周有光的确与著名作家沈从文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是连襟。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出身名门,叶圣陶曾说,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到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就是“幸福一辈子”的人之一。沈从文同样幸福,娶到了张家三女张兆和。张家四女的婚姻,本来就是相当动人的故事。
张允和不愧“才女”称号,晚年出版了多部文集,她撰写的《昆曲日记》,堪称研究昆曲历史的“教科书”;张家十姐弟早年创办的家庭刊物《水》颇有名气,在停刊近70年后由张允和主持复刊,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刊物、最老的编辑”,至今仍由张家的成员继续编辑,海内外的许多名人都是它的忠实读者。所以张允和曾得意地拿自己的夫君打趣:“我比有光更有光!”
然而周有光无须借助夫人或连襟的名气,自己本身就相当“有光”。
周有光于1906年生于常州,经历过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不同的时代,百年人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早年在经济与金融领域颇有建树,50岁时却突然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70多岁了还参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翻译出版,是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的中方三位成员之一。家中小辈与他调侃,说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合起来是一个○。周有光笑答:一点不错,我就是这么一回事!他说:“我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1991年,“5岁”的周有光正式离开工作岗位,他自命“学人”,把重新学习称为“自我扫盲”。他的“扫盲”成果是,20年来,基本每月发表一篇文章,每年至少出版一部著作。百岁以后——在他算来是“20岁”以后,还陆续出版了《百岁新稿》、《语言文字学的新探索》、《见闻随笔》、《学思集:周有光文化论稿》、《周有光百岁口述》、《朝闻道集》、《拾贝集》等新作,内容涉猎广泛,观点相当尖锐,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2010年的第十一届深圳读书月活动中,《朝闻道集》入选“年度十大好书”;2010年12月15日,周有光获得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政府、凤凰卫视联合评选的“中华文化人物”称号;12月19日,他又入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榜”,被誉为“大音之魅”而获得“中国魅力人物”称号。如此业绩,堪称文坛奇迹。有趣的是,2010年6月,已经进入人生第105个年头的周有光,还在网上开辟了博客;更有趣的是,他的博客不仅引来大批“粉丝”追捧,还招致许多恶言辱骂,而他对这些追捧和辱骂均付之一笑;他的口头禅是:“好玩极了!”
这样一位“好玩极了”的老人,是不是很值得一读呢?
我自2002年与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结识,屡经交往,自有许多感触积存心头,几经踌躇,终于经不起诱惑,贸然下笔写了这部书。自知文笔拙劣,只怕未能“有光”,反倒减彩,所以先把丑话说在头里:这书只是一幅技法欠佳的速写,要想真正品味“百岁学人”的文风,还是得去看他自己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我依然采取“走读”的方式,从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后走访了他生活和工作过的苏州、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北京以及当年下放劳动过的宁夏西大滩等城市或地区。力求在追寻周有光百年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探求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演化的脉络;把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投射在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下,与读者一起领略诸多更深层次的感悟。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也不是游记随笔或采访手记,它似乎是一种“杂烩”,说不出什么明确的体裁和章法。笼统说来,它只是将我的“走读”过程及具体感受掺杂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力求使读者能有“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触动。如此尝试,希望能够为读者所接受。
本书一共使用了270余幅图片,并依然保持我以往的习惯:其中的景物照片均属实地拍摄;那些人物画像、速写、地图等,也由我亲自绘制。同时,还选用了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家庭相册以及所著书籍中的部分照片,作为珍贵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历史照片,多是直接摄自有关的博物馆或专题展览。图文相辅,也可算是本书力求达到的效果之一吧,所以在书末特地编制了相应的“插图索引”。
闲话少叙。这书是否值得一阅,还是等待读者评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