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勇气是文艺批评的可贵品格
http://www.cflac.org.cn     2011-10-21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者按:10月13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在京联合召开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相关领导,多位文艺家、评论家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媒体有关文艺评论工作负责人出席座谈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努力开创文艺评论的新风》重要讲话(讲话全文详见本报2011年10月14日第一版)。与会者充分肯定了《中国艺术报》近期文艺评论取得的成绩,围绕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现将座谈会发言摘登刊发,以推动文艺评论工作的健康发展。

    文艺批评工作要做好,就应该具备一种精神,一种大无畏的批评勇气,《中国艺术报》这方面做得是比较出色的。衡量文艺批评的高下优劣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可以与很多的尺度相关,诸如批评者的学养、视野、见识等,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当前文艺批评领域十分缺乏、最需要培育的品格,就是要大力增强文艺批评的勇气。

    现在的许多评论文章赞扬褒奖时可以说不遗余力地用溢美之词,甚至到言不由衷、言过其实的程度,但是一涉及指出其评论对象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时,则顾虑多多,瞻前顾后。批评家们不乏学识见解,但涉及到评点一个具体的作家、一部具体的作品时,往往会受到人情、利益等等因素的限制,这样就欠缺了一种批评的公正性、正义感、使命意识,说到底还是勇气不足,甚至可以说是勇气的阙如,虽然私下议论时可以直陈己见。这种心态下写出的评论文章,往往容易轻描淡写,语焉不详,往往虚化目标,批评起来不疼不痒,或者是隔靴搔痒,不见力度。

    这样写作,倒是避免了得罪人,大家一团和气,但是批评之刀缺少了它的锋刃,这样批评的功能和目的都大大降低了,说了等于白说,批评了跟没批评一样,起不到什么效果。因为批评没有形成焦点,具体的目标模糊不清,被批评者也就满不在乎,读者亦不知其所指,茫然之后必然是漠然。不幸的是这种文风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常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大大减弱了批评的有效性,也降低了批评者的威信,让读者对文艺批评产生了一种信任危机,这是文艺批评的一种自我伤害,简而言之是一种自我阉割,自我取消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艺术报》近期所刊发的一系列批评言论,尤其是发表在一版的言论,显示出了一种正确的批评姿态,使批评回归到了自身的规定性,给文艺批评园地吹来了一股新风。读了这些言论后让人非常鼓舞,让人看到了艺术批评走向复苏的迹象和正确的路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些文章旗帜鲜明、针对性强、观点明确,在揭示文艺创作中的问题时直言不讳、不遮掩、不含糊、一清二楚、斩钉截铁。

    如《煞一煞另类英雄风》一文,对荧屏上越演越烈的英雄人物痞子化风气的抨击;如《暴力不是英雄本色》,剑指电视剧《新水浒》,对其毫无节制地渲染暴力而大声呵斥;像《书画仿真术横行贻害无穷》,谈论的是当下模仿名人书画风潮对艺术产生的诸多伤害;《坐着奔驰好创作吗》将一味依托技术手段,追求视听奇观,不顾人文内涵的大片《十面埋伏》《无极》等比喻成精神的“罂粟花”,明确指出“当艺术臣服于大众娱乐诉求和商业文化逻辑时,人文情感的缺位与文化价值的失重,奠定了他们手中精神产品的神圣性遭遇无情的贬损”等等。

    这些话题涉及影视、书画、演艺等艺术的诸多门类,但共同特点就是“敢言”,直指其人,直陈其事,有见解,有担当,直击要害,借句俗话说叫打蛇打到七寸,酣畅淋漓,可以说具有一种犀利的短兵相接的战斗风格。支撑这样一种批评姿态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心,一种担当,是对文艺本位,对文艺批评的尊严和价值的坚守和信仰。

    惟其如此,批评者心中才会有蓄积起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并由此产生真正的勇气,才能够不畏惧、不犹豫、不忌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赞扬美和善,鞭笞丑和恶,这样才能使文艺批评具有战斗力,也才能产生真正的有效性。文艺批评如果想重新产生公信力,当然需要在各个方面发力,但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大声的呼唤批评勇气的回归,这正是《中国艺术报》系列言论文章给予我们的重要的启示。

    (彭程为《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