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3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在京联合召开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相关领导,多位文艺家、评论家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媒体有关文艺评论工作负责人出席座谈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努力开创文艺评论的新风》重要讲话(讲话全文详见本报2011年10月14日第一版)。与会者充分肯定了《中国艺术报》近期文艺评论取得的成绩,围绕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现将座谈会发言摘登刊发,以推动文艺评论工作的健康发展。
《中国艺术报》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它是一份有特色、有分量的综合性大报,视野非常开阔,内容非常丰富,版面形式也很灵活多样,可读性很强。总结起来,我认为它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中国艺术报》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非常注重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报社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密切关注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大力报道文化建设、文艺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文艺界的主流观点,既有客观、全面的报道,又有切中肯綮的观点,既有新闻深度,又有思想锐度,体现出以高端视野和专业精神办报的特色,为文艺界营造出了积极开放的舆论氛围。
二是它的版面和栏目很有特色,重点选题比较多,一方面该报在注重信息量的同时,有的放矢的打造专题性版面和名牌栏目,比如“文艺批评”、“维权行动”、“特别关注”、“艺苑走笔”,有效提高了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既有宏观、整体的新闻事实的反映,又有生动、活泼的细节和重点环节的报道,这样的报道,非常经得起读者的仔细品味。另一方面,报纸对社会文化事件、热点焦点话题的报道做得非常及时,这些选题的策划很精准,采访扎实,篇幅厚重;有的话题既有记者调查,又有专家视点,还有来自一线的反馈,这些都凸显出文艺类报纸的专业性和应有的品位和风格,也大大提升了报纸的可读性。
三是文艺评论颇具特色、影响力和战斗性。首先是该报具有非常强的舆论宣传服务意识,能够非常及时地传递中央精神和主流声音。第二是能够立足文艺界,面向社会,其评论文章不仅关注重要文艺现象和重大文艺话题,还重视这种现象和话题在社会中的影响,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评论服务文艺、服务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三是有着强有力的文艺理论评论阵地和创作队伍,具有很强的专业精神和学术精神。一方面它有很强大的文艺评论阵地,很多版面都有专门的栏目,比如“文艺评论”、“百家论艺”、“文艺争鸣”等相对严肃、专业的专门版面,又设有“艺象杂言”、“钟鼓楼”、“艺苑走笔”、“专家观点”、“艺术眼”等多个活泼灵动的评论栏目,同时,以版面和栏目团结了一批卓有见地的评论家队伍,并经常就文艺界重大主题和当下热点焦点组织专家、学者撰写具有深度的文章,反响很强烈。
四是文艺评论的文风非常好,大多都是短小精悍,评论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针对性,言之有物,不空洞,非常好读,文风很好。《中国艺术报》给我的感受是,它以专刊和特刊的形式推出许多体现时代主旋律的重大主题性报道,给人印象深刻。该报既有要闻性、综合性版面,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报道,又有颇具创意和深度的主题性版面。比如说澳门回归十周年、西部大开发十周年、汶川地震、世博会、辛亥革命等都有专、特刊。感受最深的是那一期“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特刊,整整92个版面,生动而集中地展现了文艺界与祖国风雨同舟、共同成长的历程,图文并茂、挖掘深入、内容丰富、大气磅礴,可以说是办报的一个创新之举,称得上是大手笔。以特刊形式对重大选题组织进行集中报道,加强了报纸的舆论宣传力度和服务意识,从而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以上几点,是我阅读这张报纸的感受,也是我们《作家文摘》在今后的办报工作中和以后的写作生涯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在认真学习取经的同时,我们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做出贡献。
(张亚丽为《作家文摘》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