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学习与提高需要认真读帖与临帖,这是书法家必练的基本功。读帖练心练眼力,临帖练手练功力,读帖临帖相互配合才能心手合一。近些年,有一些书家讲临帖多,谈读帖少,致使一些书法爱好者忽视了读帖这一环节。从书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推重读帖胜于临帖,启功先生则推重临帖,这曾经在书坛引起过不少争论;但其实两位前辈都是在纠偏:前者纠正只临不读,后者纠正只读不临。我认为,临帖和读帖都很重要,各有各的作用,谁也替代不了谁;而读帖,是创作之前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
读,“观”之意——在临帖之前,书法创作者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然后去临习的过程。书法界和书法教育者应当倡导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甚至书法家在读帖上多下功夫,只有真正理解了碑帖内容,抓住了它的特征,才能临得准、临得像,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书法新人。
毋庸置疑,学习书法,离不开对临、背临等基本方法。但在上手临摹之前,读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有人说临帖可以学得碑帖的体貌,那么读帖学到则是碑帖的精神。遗神而取貌,是学书者之大弊;遗貌而得神,却是掌握古人行间气质、杂取百家而化以己意,进而培养个人书写气质的正途。
读的过程,是书法家在翻阅碑帖和浏览墨迹的过程,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和韵味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很多知名书法大家所看重。《新唐书·欧阳询传》记载:“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住马观之,良久方去。数百步复返,下马,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宋代黄庭坚曾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由此可见读帖是对学习书法而言至关重要的环节。
读帖,于当今书法创作,应该涉及书法本身技术与特征,也应该涉及中国文化内涵的领悟与感受。有的学者将读帖方法总结为记忆式读帖、对比式读帖、分析式读帖、欣赏式读帖;我想,前两者关涉书法技术方法,后两者则涉及对中国文化和书法精神的领会。创作者在领悟了用笔方法、字的形体结构特征、作品的布局、意态等方面之后,对于范本的文化内涵——其碑帖年代作者情况、碑帖的文意内容、碑帖的历史资料价值和书法价值与审美倾向——的研究与“读”,更可感受原作者内心的创作情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信息和审美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读帖,就变成了原作者和临帖者思想的双向对话与交流,经典碑帖的真实价值与意义才会在细“读”之下逐渐呈现,其审美语境中有创造价值的元素一一显现。读帖,才会成为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追问过程,从而进行当代书法界富有时代价值的艺术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