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真挚•真实——观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
http://www.cflac.org.cn     2011-10-21     作者:孟 梦 石曼晴     来源:中国艺术报

    历经7天的精彩角逐,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于10月18日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大赛共有1080个作品报名,70部作品入围决赛。从10月11日到17日,共举办了包括群文·少儿舞蹈(14岁以下)、群文·国标舞(创作型艺术表演)、群文·街舞(创作型艺术表演)、群文·群舞、专业艺术院团单、双、三人舞和群舞共7场决赛,最终评选出作品奖、演员奖和编导奖共54项。本届大赛依旧奉行“繁荣舞蹈创作,普及舞蹈文化,发现舞蹈新人,丰富电视荧屏”的赛事宗旨,但在赛程、赛制上做了新的调整。例如,增加了现场观众投票环节,去掉了知识问答的环节等,这些赛制的变化均以增强观众自主性和趣味性为目标,力求为电视观众搭建起更为合理的观演平台。

    本届大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舞蹈作品,求“真”成为它们的共同特征:天真的童趣、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故事等“真”的表达无不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响应民生的“真生活”

    由于往届CCTV舞蹈大赛在群众当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本届大赛特别增加了群众文艺的比赛场次。其中,深受观众喜爱的少儿舞蹈比赛专场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报名作品300多个,再次刷新了大赛报名记录。群文群舞也收到了来自街道、社区、城镇、省市等各级舞蹈组织的热烈响应,报名作品数量高达200部,当中平均年龄最大的社区参赛队伍人均65岁,最年轻的参赛队队员平均年龄则只有5岁。此外,许多反映群众现实生活的当代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在本届大赛中脱颖而出。例如,少儿组决赛中的金奖作品《流动娃》,以描绘现代社会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为内容,参加表演的孩子们也是从全国各地到广东的务工人员子女。孩子们用稚嫩却无比认真的表情动作表现出了他们对学习和知识的渴望。正如主持人所说,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他们应该沐浴同样的阳光和雨露,在同一片阳光下茁壮成长。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状况是当今社会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舞蹈选材便紧密结合了当下的社会热点,所以这部作品给评委和观众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作品的故事发展并没有走悲情路线,而是塑造出了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样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壮美动人的“历史记忆”

    革命历史题材的舞蹈作品成为专业艺术院团专场比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瞿秋白》《刑场上的婚礼》……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故事,一位位谙熟于心的历史人物,加之舞蹈编导的细致揣摩和再度解读,使得在舞台上那些似流云、赛飞雪的“熟悉的陌生人”变得越加生动起来……其中最动人心的莫过于群舞《八女投江》,这部强调“在节奏里呼吸”的作品以我国抗战时期“八女投江”的故事为创作原型,但它并未拘泥于叙事的描写,而是更注重对于人物情感的表现,真实生动地再现了8位女战士面对死亡时内心情感的变化。那耀眼的“红”、那灿烂的“笑”代表了女人内心所独有的“柔软”,与作为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的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整个舞蹈的故事内容更加真实动人,也增强了结束部分8位女战士“带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义无反顾地走进波涛”的场面所带给观众的感动和震撼力。

    淳朴炽热的“原生态”

    本届舞蹈大赛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极大重视,特别在群文·群舞专场和专业艺术院团专场中,由原生态民族歌舞与新锐艺术构思碰撞而生的灿烂的民族舞蹈成为亮点。炽烈的《太阳人》用圆圈的寓意传达了对太阳的膜拜之意;欢快的《南猛芦笙舞》也在顿挫有序的节奏中踏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自然而不加修饰的舞步中更直接地感染观众,以一种属于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方式抒发了内心的舞动。

    在决赛期间,大赛组委会带领群文群舞获奖作品《新家园》团队前往北京群众文化活动重点单位——西城区文化馆,联合举办了座谈会和文艺联欢,体现了自2000年首届大赛创办以来一直坚持的以“为舞蹈发展推波助澜,发现更多的优秀舞蹈人才和作品,扩大舞蹈在公众的普及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舞蹈、关注舞蹈”的宗旨,为观众呈现了更多贴近大众、反映社会现实、由基层的群众艺术工作者所编创和表演的作品。在扩大舞蹈艺术受众群体的同时,也令越来越多的中国乃至世界观众看到了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新成果。尽管透过媒体而放大的个别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但繁华落幕后的冷静和深思将持续地影响着广大舞蹈工作者、爱好者,更为舞蹈事业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契机和展望。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