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步入快车道
提起网络文学,很多人会联想到“草根”、“格调不高”、“少男少女读物”等关键词。然而,近两年热播的影视剧《山楂树之恋》《双面胶》《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却无不改编自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与影视产业“齐飞”之势初现,这其中有机遇、有创意、有市场,更有无限未来,同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调试和磨合。
《步步惊心》剧照
网络文学改编也要担起审美责任
——访海润影视集团文学部总监孙允亭
近日,本报记者就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的问题采访了海润影视集团文学部总监孙允亭。
从网络文字转向影视画面似乎已是大势所趋
顾名思义,网络文学是指发布在网络上的文学。在孙允亭看来,网络文学的标准很狭窄也很宽泛。狭窄的是,从影视改编的角度来看,对网络文学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它与传统文学的不同其实只是载体的不同。很多随性的文字并不能称之为网络文学,至少从影视剧改编的角度还不能称之为文学。宽泛的是,“很多传统的主流作家也开始在网络上发布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既可以称之为网络文学,也同时是影视改编的对象。譬如六六,最初是网络文学作家,但她的作品经过在网上的传播并被改编成影视剧后,引发广泛的关注热议,由此跻身一线编剧之列。”
“早些年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著名导演的电影、电视剧也多是根据小说改编,那时主要根据主流作家的作品改编。”根据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还不存在这个概念。毕竟网络文学初现时,很多人是对此嗤之以鼻的。那时,网站为了追求量,准入门槛不高。有很多糟粕的东西堆积在网上。“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并不能被称为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只是与传统的文学载体不同,其他元素还是相同的。”孙允亭说。
“在2000年左右,网络文学初现端倪,这一时期出现了像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今何在的《悟空传》等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与影视的结合并不紧密,或者改编得不太成功。”此后数年间,随着网络平台对文学的重视和开发,使得众多抱有文学热情或者说是文学梦的人们通过网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网络文学的逐渐普及其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格局。“以往必须经由文学期刊发表的途径因为门槛很高、难度很大,令许多文学爱好者望而却步,但网络却提供给他们实现文学理想的机会和出口。于是大批作者、大批作品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在网络平台上崛起,其中翘楚更在某一题材领域内占据一定的定位,拥有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的读者粉丝,网络语言称之为‘大神’。”这一时期的中国影视同样经历着一个迅猛的发展阶段,佳作不断涌现,古装历史有《康熙王朝》、革命战争有《亮剑》、家庭伦理有《中国式离婚》,而这些作品的成功与制作人、编剧、导演甚至演员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却无一例外都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脱胎而来。此时的网络文学还处于一个上升期和潜伏期,但它们所蕴含的惊人能量已经蓄势待发。从网络文字转向影视画面,进而继续扩大作品本身的影响力似乎已是大势所趋。而影视行业随着规模的蓬勃而迅猛的发展,也对好故事的需求量激增,但现有编剧资源已经供不应求,于是网络文学与影视改编的结合成为了必然。这种情况自2008年起,便随着网络文学水准的极大提升,以及影视行业越来越缺乏好的故事与好的题材的现状应运而生。“毕竟优秀的成熟编剧数量是有限的,当职业编剧无法大量生产出好的剧本时,制作方自然会把视线投向网络文学,因为大家发现网络上有新鲜的故事和创意。网络文学、草根文学在2008年后终于成为一种风潮,引起广泛的关注。”孙允亭如是说。
《双面胶》剧照
买来的网络文学必须要经过编剧的重新组织与改造
当下,网络文学成为影视生产方眼中的香饽饽,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优秀网络文学都能被改编成影视剧呢?显然不是。网络文学和影视剧的对接是有潜在的标准的。孙允亭认为,“改编时,题材并不是首要考虑的,故事才是核心,其次是人物。人物是否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性格与特点,是否和当下同类题材的人物有所区别非常重要,换言之,新鲜的故事与独特的人物都具备,是选择是否改编的关键因素。只有故事核心和人物好,我们才会继续往下看具体的情节桥段。最后才看题材。如果题材都不错,又要有所取舍的话,这时候会根据市场和发行的意见来判断。”
文学改编成影视剧本一直以来就存在误区,仿佛好的小说家就会成为好的编剧。这种误区同样存在于网络文学改编。在谈及改编的误区时,孙允亭说,“别说是网络文学,即使是传统文学,如《亮剑》也必须经过编剧的精心改造才能符合拍摄要求进而成为精品。网络文学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任何一部可以拿过来稍加改动即可成为符合拍摄要求的小说,买来的网络文学必须要经过编剧的重新组织与改造。小说与剧本是两个体系,小说是语言和文字的艺术,其中大量的叙述和心理状态的描写,拿到电视剧中是不可能的。譬如用500字描写秋天的萧索景色,但在影视剧中,摄像机一架就已经涵盖这500字的内容了。因此,就改编而言,故事的创意更为重要,比如《潜伏》,作为短篇小说仅有一万多字。编剧却将之改编成几十万字的剧本,那是因为其中有意思的人物关系,对创作者来说是最主要的。改编方用的是故事的核心,后来打动人的是编剧赋予的。另外,我也不建议网络文学作者介入改编。网络文学作者大多数并非专业作家,而即便是专业的作家有时也往往不适合动手写剧本。小说写得不错,不代表剧本就可以写得不错,故事的讲述方式、人物关系的搭建、情节如何推动都是有讲究的。作者对自己的东西太过喜欢,会产生既定思维,跳不出来。我们却往往需要编剧放新的东西进去。”
网络小说年产量达几百万部,改编为影视剧受到老百姓喜欢的不超过5部
网络文学“出身不好”,被贴着“粗制滥造”的标签,与之对应的是根据其改编的影视剧大多也经常连带受到负面评价。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文学的受众基数很大,而且会越来越大。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否则,质量终将会成为影视改编的瓶颈,进而影响到改编的发展。孙允亭认为,“近年来火热荧屏的一些穿越题材作品如《宫》《步步惊心》等,虽然火爆一时,但这些作品只能被称之为商品,是单一的娱乐化产物。穿越剧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的把握和态度都亟待提高和端正。如果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和缺乏对当下社会的认知,那么写出和拍出的作品就只能沦为格调不高的商品,对这一题材而言绝无益处。海润公司接下来的几个项目中也有选自网络文学的作品,内容涵盖家庭伦理、都市言情、革命历史,这些作品都是经过层层审核和反复评判而选择出来的。还是希望现实题材和反映民族精神的作品多一些,老百姓爱看这些。相关网络文学运营商也应该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从源头上把关。”
尽管表面看来,网络文学的作者和作品的基数都非常庞大,然而,改编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孙允亭谈到,其实,很多的网络文学都被买走了,能拍出来的却少之又少。某网络文学运营商一年的网络小说量多达几百万部,能推荐出来的仅接近一万部,这其中被制作方看好的又仅有千部左右,而真正能落实到拍摄的恐怕不到50部,能在电视台播出跟观众见面的又减掉一半,其中老百姓喜欢的不超过5部。从几百万部到只剩下5部,我不认为这是竞争激烈的产物,其实是因为粗制滥造的基数太大。网络文学作者和相关运营商一定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因为网络文学的空间净化和质量提升会使得影视和文学的结合更加紧密,而且是无缝对接,这对双方都是好事。我们作为内容生产方,要让读者和观众有选择,要提供好的东西,并且只能看好东西,时间长了,读者和观众自然会觉得有意思。提升观众的审美观念,是影视制作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有情怀的制作方都愿意担当这一任重而道远的使命。目前看来,未来2至3年,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将会进入新的时期,即品质的提升、网络文学空间的净化和个人品牌的形成。
(中国文联网记者 张 成)
用热爱写作的心讲好故事
——热播剧《步步惊心》原著作者桐华谈网络文学创作
喜欢看网络小说的网友一定不会对《步步惊心》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这部曾创下惊人点击浏览纪录的网络作品,出版成实体书后立即成为畅销第一位的小说,当要拍成电视剧的消息传出,立刻引发了粉丝的强烈反响。电视剧《步步惊心》的蹿红,将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市场搅得风生水起,让陷于“翻拍”大潮中的影视剧制作者看到了原创的力量。面对火爆的《步》剧,本报专访了身在美国的原著作者桐华。
“2009年8月,唐人影视发邮件联系我,说想改编我的小说,9月我去英国做环英国的旅行,因为上网不方便,我们的联系一直断断续续,直到10月我返回美国,我们才开始真正沟通,经过了解,我觉得唐人影视是一家很靠谱的公司,所以2010年初,我们签署了改编拍摄《步步惊心》的合同。”谈起自己的小说能成为一部拥有亿万粉丝的热播电视剧,桐华说,“当年开始写的时候,连出版都没想过。”原著小说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把跨度长达20年的“九龙夺嫡”浓缩在40余万字的篇幅中,电视剧严格遵照原著,通过若曦这样一个偶然被卷入清宫斗争中的现代人的角度,去讲述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2005年5月,我开始在网上写文,当时的网络环境很单纯,写文的是一种爱好,看文的也是一种爱好。《步步惊心》也是如此,从开始到结束,在网上都是免费阅读。8月的时候,有书商找到我,想出版这个故事,我非常意外,觉得自己做一个自己的爱好,没想到有人居然原意出版它,几乎是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压根没考虑钱,甚至连合同都没仔细看,以至于大半年后有人和我说版税,我还听不懂,搞得人家都怀疑我究竟怎么出的书。”
网络小说与电视剧“联姻”的成功与网络小说拥有超高的人气和群众基础是分不开的,这为改编成电视剧提供了必要的收视保障。此外,《步步惊心》还足以触发对电视剧前景的一种乐观期待:网络和剧本的互动,让网络作为好剧本的温床和试金石,在翻拍泛滥、职业编剧犯懒的时候,让有巨大群众基础和生命力的网络文学,重新焕发起观众对电视剧的期待和热情。俨然,网络小说这个曾经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已经成功走到台前,成为潮流。
《甄嬛传》剧照
其实早在十年前,影视界便开始打网络小说的主意,但当时网络小说刚刚起步,改编成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未引起反响。十年之后,网络文学有了迅猛发展,再度吸引了近年来备受“剧本荒”困扰的影视圈注意。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能够更多地从受众感受出发,从剧情到人物设定都更利于抓住观众的心,由于网络小说能够充分考虑读者感受,所以一定能符合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另外,网络小说多年积累的数量庞大的“追看”读者群,着实为网络小说的改编剧打下了收视基础,似乎由网络小说改编要比直接由编剧写的剧集更具吸引力,起点更高。“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好有坏,是有不好看的电视剧,可我也看了很多好看的电视剧,比如《黎明之前》《大秦帝国》都很好看。至于改编小说,也是如此,一个好小说,如果没有好的编剧,有很大可能改编失败,大家能看到这些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成功,编剧也是功不可没。”虽然网络文学为影视剧提供了诸多好题材、好故事,但是从目前改编的作品来看,影视剧出品方基本不会贸然对小说进行大尺度的改编。从《步步惊心》来看,剧本中的故事构架、人物对白大部分是尊重原著的。这是因为网络文学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一旦大幅度改编不慎,将失去大批忠实的追随者。“唐人影视会和我沟通,他们很尊重我的想法,也很乐意聆听我对故事的理解,但电视剧和小说毕竟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所以他们也会有他们的想法,会和我不同,但这不影响大家的合作,因为大家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把电视剧打造成一部诚意作品。”桐华说。
网上广受追捧的穿越、玄幻类型小说其实和网游的普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不仅为网友提供了一个可以为所欲为“远离现实”的想象空间,也满足了需要调剂口味的读者和观众。虽然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被很多业内人士看好,但改编网络小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稍不留神就会遭来“板砖”和口水。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觉得完美的小说人物形象,因此制作方在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后不免遭受读者的唾沫攻击。而在业内人来看,网络小说和改编影视作品的“联姻”要想畅通进行下去,必须寻找两者的共通处,并在观众的收视需求和影视行业的制作规则中找到平衡点。甚至有人提议,在创作网络小说之初就做好改编影视剧的准备,最大程度的去迎合观众和读者的喜好。对于这点,桐华说:“我写小说只是因为我喜欢写作,《步步惊心》是我的第一部小说,那时我连出版都不懂,怎可能去考虑读者喜好?我只保持一颗热爱写作的心,用心讲好故事,永远记住自己是因为喜欢而做。”桐华表示在关于影视剧方面没有做下一步的计划,“我这人很随性,我现在的想法和以前一样,用心讲好故事。至于别的,则顺其自然,看自己当时的时间精力喜好来决定。”
(中国文联网记者 于奥)
记者观察
不要仅限于“雷”与“不雷”
自打中国电影诞生之初,便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故事资源为早期电影的发展开辟了巨大天地。以包天笑、周瘦鹃、周剑云等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家直接参与了当时的电影创作,成为第一代中国电影人。直到今天,张恨水的小说仍然不断地被改编并搬上荧屏。电视艺术的崛起让更多的文学作品从纸面走向荧屏。回顾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视作品,如《渴望》《红高粱》《潜伏》《亮剑》《射雕英雄传》(83版)《还珠格格》等等,其背后无不铭刻着文学家的名字。近年来,影视改编的旺盛需求不断冲刷着文学的滩涂,《第一次亲密接触》《和空姐一起的日子》《裸婚时代》《步步惊心》《甄嬛传》《倾世皇妃》等不少影视作品改编自网络小说,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一片改编的新沃土。感慨于网络写手的创意和巨大的读者市场,很多影视制作者发出了呼声,让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来得更猛烈些吧!连电视剧行业的巨头海润影视集团也把目光瞄向了网络文学改编,其接下来的几个项目中也有选自网络文学的作品,内容涵盖家庭伦理、都市言情、革命历史。然而,尽管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势头已不可挡,却仍然有不少问题横亘在网络文学改编的面前,亟待解决。
如同一个复本,历史上几乎每种文学流派、文学样式的改编都会遭到不同声音的诘难,网络文学也不例外,复制了“鸳鸯蝴蝶派”、武侠小说等文学流派初被改编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网络时代以前,若说雅与俗是文学内部讨论的永恒话题。那么,在网络时代,讨论的底线已经下降为“雷”与“不雷”。“雷”几乎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的墓志铭,如穿越风盛行,奇幻剧当道,古装剧雷同,仿佛华夏上下5000年的文明,只有后宫才有戏,只有格格才有情,似乎不穿越就没有戏剧冲突,不奇幻就不能展现想象力,而一些现代的都市言情改编剧则完全失去了网络文学原有的味道。
《裸婚时代》剧照
究其原因,早期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设定目标观众太过低龄化和粗糙,这直接降低了主流影视观众对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期待值。与之对应的是,网络文学在青少年群体中风靡,青少年又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的直接诉求对象和商业上屡试不爽的试金石。这必然引发影视作品对播出和放映平台的占领,引起主流观众的反感和不满。此外,目前看来,网络文学终究还是商业化写作,因此,乍看繁复多样的题材,其实可供改编的类型并不太多,符合影视产业运作规律的成熟作品更如凤毛麟角。而有些相对成熟的网络文学又是以随性的文字可读性取胜,情节故事反倒无甚新意,这又给改编带来了难度。
尽管如此,纵观大局,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终将会成为一个浪潮。人们似乎应当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去迎接这一局面。如在中国电影筚路蓝缕的时期,根据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的武侠片《火烧红莲寺》曾创下连拍18集的记录,当时饱受诟病,而几十年之后,武侠片已经成为华语电影傲立于世的类型;根据硬汉派小说改编的黑色电影灰暗的调性曾受美国“麦卡锡主义”的痛斥,如今却被平反为影响深远的风格;英国经典小说翻拍一度被指摘,今天却成为英式文化输出的排头兵。那么,成功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能使网络文学走出小圈子,通过影视媒介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收视终端,成为折射当今现实的一个样本,并固化为一个时期的集体文化回忆。
网络文学、大众文学、草根文学与观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因此,网络文学更应该借助影视媒介的力量突出重围,找到真正的良性出口,成为构建主流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不是现今的铜臭味过重的商业化写作。鉴于此,网络文学与影视产业对接的自觉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麦家所说,“与我们这块土地接近起来,与我们的人民接近起来……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提供给读者更多属于心灵的东西。”这才是通往罗马的真正大路。
(中国文联网记者 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