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百老汇—音乐剧的天堂
http://www.cflac.org.cn     2011-10-21     作者:史晶歆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1年8月10日,从美国舞蹈节回到纽约也已经两周了,如果说置身美国舞蹈节是那样强烈体味着身体狂欢的话,那么这个8月便是我再次体味纽约的幸福时刻。如果说在纽约展开文化之旅,除了各式博物馆、街头表演、工作坊、讲座让人眼花缭乱并幸福满满之外,有一站是绝对不可错过的,那就是“看秀”,这里常常特指“百老汇的音乐剧”,可以说这也是纽约的另一张名片。

    音乐剧作为一种时尚而流行的艺术舶来品,现在中国无论是大学的专业设置还是演出市场都早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可当我们在看到西方人将这门表演形式做得如此之精彩,并一股热情积极地或说盲目地效仿时,我们是否比较冷静而客观地思考过为什么对方可以将音乐剧做到这么好?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这一年我眼中的这个被“音乐剧疯子们”称为“天堂”和实现梦想的地方——纽约百老汇!

    制作态度严谨与创作机制成熟

    记得在和一位纽约大学音乐剧写作专业、教剧本创作的教授交谈时,他感触地说:“一个好的、可以真正投入制作的剧本需要起码两年的时间去创作打磨、层层修改才能到最终的定稿,并有可能投入制作。”是的,因为在纽约制作一个戏很贵,加上现在美国的经济危机,制作一个新戏是非常谨慎的,而剧本作为根本,其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不容许有漏洞的过程,编剧团队会长期打磨调整修改一个故事,从故事梗概到剧本对话到歌词,音乐剧剧本的创作是一个非常有机的过程,常常是一人同时担任故事和歌词的写作,或者由两个人分担角色来完成整个创作的过程。这中间要经过写作的初稿、初稿的剧本朗读、修改等层层递进,绝不会轻易拿出一个大致的剧本就投入创作。在纽约的百老汇,一个作品的演出生命同样也印证了它的艺术生命,一个经得起艺术和市场考验的作品才能最终留在百老汇的历史里。在这里,是没有那种花了很多钱就只演几场便销声匿迹的作品。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制作态度,百老汇的生命力才如此之旺盛。

    同样,在创作机制上,百老汇的成熟与完善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音乐剧创作三大要素:戏剧、音乐、舞蹈,缺一不可,而导演、作曲、编舞也不能各行其是,没有强大的整合力与宏观把握是做不好音乐剧的。音乐剧有其自身的内在联系,三要素的紧密相扣、互相影响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规律,记得我在纽约大学音乐剧写作专业上课时,在音乐剧剧本分析课上我深感音乐剧的剧本创作是怎样一个有其自身系统的工作,何时讲故事并推进故事,何时开始人物之间的对话,何时开始进入演唱,这都是创作的根本,不是随意写个剧本就可以开始工作的。同样音乐剧的作曲和编舞也都是有自己的规律,因为需要创作的或者合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本体,只是舞蹈或者音乐,时刻是在戏的故事剧本的带领下完成创作的全过程。

    制作班底优中选优

    记得和朋友聊天时,大家常戏说在纽约随处都是演员,餐厅里的服务员、超市的收银员、街边小食摊贩等等,在一个公共身份的背后是一个对舞台表演的梦想。无论是从艺术学校科班训练的演员,还是半路出家在各个舞蹈教室自学成才的演员,纽约,绝对是云集了世界上各色人才的地方。这里的演员数量之多与质量之高,使得这里的演员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戏的面试,如果只要10个演员的话,那么来面试的人也许就有上千个,这种优中选优的机制也使得百老汇的制作水准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同样,除了演员,从导演到作曲到编舞到舞美,都近乎是强强联手,这一点在纽约最新的制作,由《狮子王》导演创作的《蜘蛛侠》的制作团队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商业运作模式完善

    纽约的演出市场从主流到实验先锋被分为了百老汇、外百老汇,甚至还有外外百老汇。除了其自身的艺术质量外,一个好的作品是离不开商业运作的,有观众有市场,这个作品才能越演越活。这一点百老汇的商业运作模式是非常值得参考的,从一个作品的前期预演到最终通过前期的考验正式进入演出院线常年连演;从演出日程的安排到作品宣传到相关产品的连锁营销,这一个个程序都是环环相扣的。当然,非常残酷的是一旦票房不好,这个剧的生命也就此结束,退出百老汇的主流院线,或者退到外百老汇的院线中再次经历观众市场的考验后,再寻找重返百老汇的机会。

    创作的不同走向

    时间在不停的流动着,人会变老,一门表演形式也有其自身的生命发展规律,通过这一年的观摩与比较日本“四季”和伦敦西区的考察,并对比音乐剧历史的每一个不同阶段,我所感到的音乐剧的变化与现状是:1.戏——愈加有机合理;2.音乐——合理的平庸;3.舞蹈——从主角变配角;4.舞美——依然是重头戏。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