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文物故事
http://www.cflac.org.cn     2011-10-17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辛亥革命的文物故事

新闻漫画中的辛亥革命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和宣传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于国家统一、民族进步和振兴中华的历史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图书馆主办了“东方的觉醒——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珍贵历史文献为载体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的展览。展览开幕以来,观众一直络绎不绝,尤其是周末,更是人头攒动,比肩接踵。观众留言簿也已经被写得密密麻麻。北京大学学生贾晗林写到:“当我们从历史书中走出来,当我们从考试要求的辛亥革命中走出来,似乎一切都有了更多的意义。祝愿前辈的爱国情怀能够在我们这一辈继续发扬,祝愿祖国能够更坚定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电影博物馆的一位员工写到:“这个展览有原件、有图片、有史料,很丰富、很翔实,信息量非常大,对国家图书馆举办的这次展览深表感谢!”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年龄籍贯、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比比皆是,参观完展览之后都不禁抒怀感慨、激情澎湃,而其中引发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便是新闻时事漫画。

    本次展览共展出200余种珍贵历史文献、100余幅历史照片,展品类型齐全,包括名人信札、手稿、老照片、古籍、民国报刊、舆图、拓片等。除大多都是首次公布于众的有关辛亥革命的第一手资料外,展览还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武昌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选陈了一系列视角独特、系统完整的老照片、新闻漫画,为观众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各段历史场景。

    在清末民初鼎革之际,新闻时事漫画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之中,展出的这些作品生动地记录着革命过程,以诙谐幽默、辛辣讽刺的笔调针砭时弊。例如《民立报》《神州日报》《真相画报》等报刊所刊载的新闻漫画,对民众了解新闻信息、鼓舞革命斗志、启发民智唤醒社会,以及传递辛亥精神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的漫画虽然受到西洋画法的影响,但主要仍以传统的水墨线描画法为主,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扎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是我们今天研究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献资料。

(中国文联网记者 金涛)

老报刊刊载的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新闻漫画

辛亥革命文物的回家之路

    10月15日起,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辛亥革命历史专题博物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900多件珍贵文物、700余张历史照片及27处复原历史场景,再现了昔日的烽火岁月。而在众多展品中,也有美籍华人收藏家招思虹的一份功劳。

    2010年金秋时节,笔者于湖北武汉参加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为2010海峡诗会主办方工作人员,与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华侨招思虹相遇。当时以为她此行仅以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副会长的身份出席相关研讨会,没想到,她还给自己安排了另一项重要任务——将在旧金山等地搜集的部分珍贵文物捐献给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于是,万里迢迢,她的行囊比任何一位与会嘉宾的都更加贵重。

    因缘际会,招思虹的美国华人收藏协会秘书长身份,为我们在由武汉赶往宜昌参加另一场学术会议途中获知。在长途大巴的颠簸中,招思虹慎重地取出她随身携带的藏品,为来自各地的同行逐一介绍收藏经过。始于彼时,一幅幅关于她和她的团队为避免珍贵文物流失而辗转奔波的感人画面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

    在旧金山华人区,她的有心之举几乎家喻户晓。她已用6年多的时间专门收藏散落在民间的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文物。旧金山和夏威夷,曾是孙中山先生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的大本营,文物种类十分丰富,收藏研究价值不可小觑,但随着一些收藏者相继过世,有些文物面临着丢弃和损毁的命运,招思虹每每得知这些信息,便马不停蹄地前往筛选、抢救。在她的收藏中,就有孙中山和黄兴等人的题词和亲笔信,鲜为人知的孙中山亲自颁发的委任状、旌义状,孙中山在美国演讲的黑胶唱片,旧金山华侨当年游行所用的五色旗和花车照片,以及在美国发行的纪念辛亥革命的首日封和邮票。招思虹笑称,为了挖掘更多华侨历史文物,她常在垃圾堆里淘宝,也曾为了找一篇刊登在《丹佛日报》上关于孙中山的报道,在丹佛图书馆摇了好几个小时的微缩胶卷。

    数年中,招思虹用自己不多的薪金和积蓄,为收集这些纪念品殚精竭虑,而她丝毫没有靠这些文物藏品获取个人利益的私心,只要能找到,就通过竞拍、劝捐、民间搜集等方式先进行收藏,再想办法运回国内捐赠。她还发动侨居美洲的华人华侨收集散落在海外的各种珍贵文物,组成了一支抢救中国文物的团队。她的先生、亲朋好友及其所著《金山之路》的读者们在她的感召下,纷纷加入这个团队,投身这项让祖国文物回家的工作当中。风尘仆仆的招思虹每次回国,都带着数只满载藏品的大箱子,一下飞机就和有关博物馆联络并当面清点交接,常常因为交接工作连续几夜不眠不休。

    如今,已经接受招思虹和她的团队捐赠文物的有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科学院、新华社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湖北辛亥革命纪念馆、广东辛亥革命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广东中山故居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华侨博物馆、南海博物馆、开平博物馆、广东五邑华侨博物馆、韶关北伐博物馆、黄埔区图书馆、韶关档案馆、韶关大学图书馆、韶关一中图书馆等,收藏数量达3000多件。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招思虹再次向韶关博物馆、广州黄埔博物馆等单位捐赠了一批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文献。其中包括18位北伐将领身着戎装的照片、百年前美国《丹佛日报》报道辛亥革命爆发的报纸复印件、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珍贵邮票……招思虹表示,近百年来,华侨一直关注着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希望通过展示这些华侨历史文物,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华侨历史,并通过这些实物和史料,尽可能还原辛亥革命在海外从筹备到产生巨大影响的过程。涓涓溪流,向海而奔,展现的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拳拳爱国心、悠悠报国情。

(梁星)    

招思虹收藏的孙中山与旧金山“中华革命军筹饷局”成员合影照片

书画展讲述黄花岗起义

    广州博物馆辖管的位于越华路小东营5号的“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是1911年孙中山在广州领导的“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所在地。100年前,即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以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100多人,组成“选锋队”,从这里出发,向粤督衙署进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二九”起义,也称黄花岗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

    为纪念广州“三·二九”起义和辛亥革命100周年,9月22日至10月12日,广州博物馆举办“三·二九起义参与者书画作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特展”,展出曾经参加“三·二九”起义的部分仁人志士的馆藏书画作品,其中有陈树人的《野菊横幅》、潘达微的《鸳鸯芙蓉图》、胡汉民的行书《王荆文集七十首之一》等。这些珍贵的书画墨迹让我们重读革命志士们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刚毅的革命斗志和特殊情怀,以此表达对革命志士的敬仰及怀念之情。

    陈树人,岭南画派创始人,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元老。他笔下的野菊,朴素淡雅,坚韧顽强,足见作者淡泊的性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陈树人在香港主编《广东日报》《有所谓报》期间,与高剑父、潘达微、何剑上等人纵横捭阖,畅谈天下时事。1905年,孙中山从欧美转赴日本组织同盟会,途经香港,不能登岸,陈树人闻讯,毫不犹豫地与友人相约登船会见孙中山,并当场加入同盟会,成为参加同盟会的第九人。辛亥革命后,陈树人受孙中山所托,赴海外为革命奔走筹集经费。

    潘达微精于国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展览展出的《鸳鸯芙蓉图》就是他的擅长之作,画面清新淡雅,动物与景观完美结合,灵动超脱,浑然天成。潘达微也是思想超前的同盟会骨干成员。1905年,孙中山在法国邮船加利都尼亚号上会见了潘达微,面示组党机宜并嘱托其创办刊物鼓吹革命。之后,潘达微和陈垣、高剑父、陈树人、廖平子、黄鲁逸等在广州创办《拒约画报》,后改名《时事画报》,并提出“以革命思想入画”的口号,被认为确立了革命美术的初步理论。第二年,他又与陈树人等在广州创办《平民报》,这也是同盟会在广州创办的唯一 一份机关报。1907年,同盟会在广州成立支会,高剑父、潘达微分别担任正、副会长。潘达微还与高剑父、陈树人共同创办陶瓷工厂,在广州河南开设陈巨裱画店,这些厂、店和潘达微的家成了革命党人联络的据点,是策动广州庚戌新军起义的机关之一。

    广州“三·二九”起义爆发后,潘达微和高剑父等人利用培淑女校作为转运储存武器弹药场所,支持革命。义军奋战一夜,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起义者有的当场牺牲,有的被捕就义,次日从越秀山麓至双门底各街道上,殉难烈士遗骸枕藉,暴尸街头。潘达微闻讯后挺身而出,冒死收敛了72具烈士遗骸,集体营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晖)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