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头该由谁来剃?
http://www.cflac.org.cn     2011-10-17     作者:牟建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1年国内书画成交200亿元,其中伪作成交近100亿元。近期,徐悲鸿大师之子徐伯阳被指为某拍卖公司2010年春拍拍品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乱鉴定。事实上,近年收藏界因“专家鉴定”与“家属鉴定”所引发的问题最显突出,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较大伤害,给市场造成不小的混乱。

    正确看待文物鉴定之

专家的头该由谁来剃?

    由于艺术品拍卖是个新兴市场,在很多方面先天不足,专业鉴定人才极为匮乏便是其中之一。于是,许多公司纷纷请一些博物馆专家为拍品掌眼把关,当前“专家下海”现象已十分普遍。“专家下海”本无可厚非,但由于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拍品征集越加困难,许多公司便开始灵活应对,降低门槛。专家此时何去何从?是为买家负责严把真伪关,还是对赝品视而不见,认假做真?不幸的是,许多专家随波逐流,向市场低头了,最终导致大量伪作混迹于市,登上大雅之堂。不少投资者因盲目相信专家鉴定,叫苦不迭。2011年国内书画拍卖成交额将超200亿元,保守估计,成交伪作近百亿元。市场之所以赝品率居高不下,可以说专家难逃其责。那么,谁应该为这些数目可观的赝品流向市场负责?个别专家在此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对沉淀在藏家手中的伪作应承担多少责任?

    伴随着市场的兴盛,含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有偿鉴定也应运而生,专家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是各种形形色色的有偿鉴定的主角。不少专家忙于走穴,经常马不停蹄地参加社会上的有偿鉴定活动,俨然变为一名社会活动家。有偿鉴定使专家放宽标准、颠倒黑白,低档赝品成为专家眼中的“宝贝”,伪作摇身一变成为“名品真迹”流入市场。有些专家还亲自出面在媒体撰文为拍卖公司的重量级拍品宣传鼓吹,由于心存私念,指假为真、网开一面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市场上拍卖的某件古代书画作品明明克隆自海外某大博物院藏同名真迹,却被专家视为真迹以6000万元拍出,可谓荒唐至极!有些专家由于步入市场,身在“江湖”,不可避免地在鉴定时掺杂了公司或个人私利,导致违心鉴定屡屡发生。因为以他们的水平能力,实在不该出现此等业余的判断失误。所以,专家忙于走穴、鉴定,过多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对当前市场的混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任何行业都存在职业道德,艺术品鉴定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当前国内艺术品市场行情异常火爆的今天。这就要求从事艺术品鉴定的专家,不为金钱利益所惑,严格恪守职业道德,不做市场投机者的帮凶。当前确有不少专家,为一己之利滥开证书、滥题跋语,利用自己的声望误导投资者。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假“金缕玉衣”案,就被一些见利忘义的专家“估价24亿元”。还有某些专家毫无主见、人云亦云,这种不负责任的事情近年屡有发生。因此,强调职业道德对混乱纷杂的艺术品鉴定行业显得殊为重要,它不仅能有效地抑制投机、净化市场,对整个鉴定界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也大有帮助。

    在艺术品市场化的今天,专家越来越多地介入市场,应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专家在市场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否应该过多地参与市场经营活动?专家在从事鉴定时能否保持客观、公证、中立,是否能够不受团体与个人利益的影响与左右?当专家的行为出现明显偏差与错误时又由谁来约束专家?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有关管理人士深思,正如藏界俗话所说——专家的头谁来剃?给人们带来很大困惑。当前,专家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尴尬,被许多风波与错鉴卷入其中,不由得让人们对专家另眼相看。所以,呼吁相关的法律建设,加强对专家行为的监管与约束,显得至关重要。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