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遭遇精神退场,情何以堪?
——从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摆拍争议说起
近日,刚刚获得“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纪实非职业单幅金奖的摄影作品《母爱无限》被网友质疑有摆拍的嫌疑。有网友称,该作品与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日常生活类新闻单幅银奖《妈妈的宝贝》极其雷同,画面皆为一位佝偻疲惫的母亲背着正在输液的孩子在山路中踽踽而行。在网友贴出的两张照片中,拍摄时间、地点,取景角度、光线,人物体貌、动作等细节都的确如他们所言般似若同出,甚至扛在母亲肩上的输液瓶中的液体量都被看出几乎一样。照片中甚至有让被拍者在现场反复走动的迹象。
真与美的纠结是艺术中复杂和难解的永恒命题,无论此中的真有多少意味,美有多少注解,相对其他艺术而言,“以真见长”是摄影艺术从诞生之初直至如今永恒不变的突出内质。不然,就不会有PS介入摄影搅起的持久争议,也不会有对记录类作品的一些技术处理手段的明令禁止。但即便被禁止,即便遭指责,近几年各类摄影大赛中违真之作仍频现迭出。也难怪,左顾右盼一下,电视情感节目造假、晚会演唱对口型等各种现象都似乎在与之“遥相呼应”、“协同作战”,逼迫人们对艺术失真的乱象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而面对这张《母爱无限》,人们似乎比以往的同类事件在诘责之余多了一种愤怒。原因也许在于,“关注贫因”的比赛主题、活动的公益诉求、作品“母爱无限”的题义……这些本来美好的字眼却在艺术的失真中被一一背叛。在此种主题比赛中的如是创作,真诚的失守让人们只能退守人性的最后阵地,而当母爱,可能是这一阵地中最本能甚至最强烈的坚守,也要被亵渎时,这一最后阵地就将面临彻底沦陷。这让观众情何以堪?
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我们培育了民族文化品格的根本特征。孔孟儒学给艺术设立了仁与和的终极精神内蕴,也划定了最根本的道德底线;老庄的“心斋”、“坐忘”,无为、合道,为艺术之为艺术的纯粹性以及艺术之为人的艺术的属人性打牢了根基,也为艺术家的品格赋予了期许。而当前,生于斯、长于斯更应守于斯的艺术精神,在落实到物化形态时,却被名利所俘虏,被一些艺术生产者残忍地抽离。于是,如此艺术,其旨安在?
有关方面正在彻查此事,也许我们心底都希望有一天这个作品的摆拍质疑被澄清时,发现原来只是受众的一次热情的错误,因为即便不能一并消除同类艺术乱象,至少可以减少人们心中的一份伤,且还母爱一次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