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节:小剧种唱响乡村大舞台
http://www.cflac.org.cn     2011-10-12     作者:王雨檬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小戏节吸引了吕艺镇的众多百姓前来观看 李运恒 摄

    10月9日,第八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在中国的吕剧之乡——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开幕。本届小戏节在展演评比方面一改往届在城市中心剧场演出的传统模式,充分利用现场搭台、演出大篷车等现代设施和工具,将戏台搭进乡村,把文化盛宴直接送到农民群众的家门口。

    经过遴选,有23个剧目参演本届小戏节,包括山东的吕剧、扽腔,山西的二人台,湖南的花鼓戏,云南的花灯戏,吉林的拉场戏、黄龙戏,江苏的锡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广东的粤剧,上海的沪剧,安徽的坠子戏、泗州戏、梆子戏,陕西的长安道情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17个剧种。

    唱百姓生活的小戏

    本届小戏节绝大部分剧目为新编现代题材作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真实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小戏题材中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却有夫妻间吵架、重归于好的温情;虽没有义士出征的英雄气概,却有打工仔外出务工的积极向上。正是这些贴近百姓生活的小事儿,让小戏走进了村民心中。演出首日,演出还未开始,就有不少附近的村民等在演出会场,还有一些外县的村民赶来观看,舞台下人头攒动,几乎是座无虚席。开场节目扽腔《牛老邪赔礼》的男女演员将两口子吵架、小姑子劝架这样一件家庭琐事表现得诙谐幽默,台下的观众被逗得哄堂大笑,连未谙世事的小孩也跟着捧腹。

    除了娱乐大众之外,在内容创新上,小戏延展出一定的教育意义。比如坠子戏《惊梦》在短短20分钟内,以反贪污受贿为主题,完整地呈现了一个令人心有余悸的噩梦。观众不仅欣赏了曲艺表演,还学习了法律知识。精彩之处,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以表达自己对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的憎恶。同时,“脑残”之类的流行语也出现在表演对白中,让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坠子戏,散发出21世纪的时代气息。

    执著于戏曲的老人

    在山东博兴县,除了县级的专业剧团,还有不少村民自发组织的“庄户剧团”。仅在吕艺镇,“庄户剧团”就达28个,群众演员400余人,演出场次达1000余次,观众累计达7万余人次。跟随着博兴县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的相关负责人,记者走访了几位执著于戏曲的老人,他们大多是“庄户剧团”的发起人。

    今年73岁高龄的李永荣大爷,家住吕艺镇兴和村,从八九岁开始学习坠琴,12岁登台演出,和吕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李大爷介绍,家里30多口人,人人都能演唱或者拉奏吕剧曲目,连5岁的曾孙子也喜欢摆弄吕剧演奏中必不可少的坠琴。过年过节,吕剧是全家人一起合作的保留曲目。有时候,邻居家里办喜事、做寿还会请李大爷全家去献艺。李大爷平日还喜欢搞一些创作,他自己创作的段子《婆婆 婆婆》深受村民喜欢,改善了不少家庭的婆媳关系。“我还自学了简谱,学习拉流行歌曲,我现在会拉不少流行歌曲。坠琴都换了好几把了,这把是大队给买的新的。”说到这些,李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1952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等人曾来吕艺镇刘官村体验生活,当时在上小学的张明然认识了郎咸芬老师,并从她那里学习了吕剧《李二嫂改嫁》,自此吕剧便在张明然心中埋下了艺术之种。尽管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张明然还是毅然坚持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如今,张明然虽已年过古稀,但仍旧坚持自己热爱的吕剧,带团去各地演出,并培养了大批吕剧爱好者。张明然的小孙女现在是班里唱吕剧数一数二的人物。他希望小孙女以后能考进县里的吕剧团,有更好的发展,不浪费自己的天赋。除了自家人,张明然已桃李朵朵,仅女徒弟就达79人。

    今年74岁的吕艺镇扽腔剧团团长张守磊为扽腔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颇费苦心。因为担心扽腔剧目消失,他花了4年时间边唱边请人记录,整理出20部扽腔剧目剧本。为了扽腔剧团的组建,张大爷四处奔波,跑管理部门,请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剧团,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张守磊的扽腔剧团成立了。“那时候,冬天下大雪,雪都没到小腿肚。但还是一气跑下来了。”张大爷回忆道。想到扽腔不容乐观的前景,张大爷微微蹙眉,有些担忧:“以前张乐修(扽腔的第四代传人)一个人能撑起40多部戏,他在6月艳阳天唱戏形容冬天飘雪,都能把台下的观众唱得瑟瑟发抖。现在保留下来的剧目只有20多部了,没人学,年轻人都在外打工赚钱,再小一辈的学习紧,没时间学,唉。”

    地方小剧种的保护

    除了扽腔,其实很多小剧种的生存状况都岌岌可危,比如安徽的坠子戏。山东省艺术馆原馆长、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专家高鼎铸认为,小剧种的濒危主要是由于其生存环境的萎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各种媒体都很发达,娱乐方式多样化,人们不再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依赖于观看戏曲娱乐,这对戏剧是一种冲击。农村现在发展得很快,村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城市打工生活,观看的观众少了,戏曲的生命力也就不再旺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真正的代代流传,就必须在保留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与时俱进,洋溢出时代气息。

    那是不是这些小剧种注定离我们远去?先不必盲目悲观。扽腔消失了几十年,在小戏节的挖掘下,又重新走回群众视线,走上舞台,可见为小剧种提供大舞台意义非凡。高鼎铸认为,将小戏汇集在一起的小戏节,不仅仅是戏曲艺术的集中展现,它还能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加大政府对剧团的支持力度。博兴县京博希望小学的吕剧班也是曲艺发展的希望,虽然孩子们不一定在将来真正成为曲艺家,但至少是对年轻人的审美塑造,让他们了解曲艺,不会排斥。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