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创作之路
http://www.cflac.org.cn     2011-10-12     作者:陈英凤     来源:中国艺术报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据媒体报道,实际上,今年已80岁的托马斯至今一共才发表了163首诗。“但就是这区区163首诗,足以使特兰斯特勒默跻身当代欧洲超一流大诗人的行列。他的诗不仅短,写的速度还极慢。”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说,正是对文字精准的极端强调,特兰斯特勒默四到五年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二十首诗,平均一年写两到三首诗。

    一个一生只发表了163首诗的诺贝尔文学奖诗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深思。

    启示一:文学作品贵在精而不在多。作为一个诗人,托马斯早在1954年就发表过第一部诗集《17首诗》,立即轰动诗坛,然而现已80岁高龄的他至今共发表163首诗。是他写不出更多的诗歌吗?显然不是。对诗歌的高标准、对作品的高要求、对社会的高责任感,让他放慢了创作的步伐。托马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也说明,诗歌并非创作得越多越好。然而,现在在中国诗坛上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诗人”似乎不是在创作诗歌,而是在“批发”诗歌,一天之内弄出几首甚至十几首,好像他就是诗歌天才,脑海里有取之不尽的诗歌资源。然而,看看他创作的所谓诗歌,有多少是值得人们一读的呢?

    启示二:文艺创作应严肃认真。对文字精准的极端强调,托马斯四到五年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20首诗。这种对作品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从事诗歌创作,想当一名真正的诗人,就必须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把诗歌创作当作一种崇高的事业来做,而不是游戏或者娱乐。其实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精神,不仅是诗歌需要,进行其它文艺创作也需要,甚至其它的科学研究活动更需要。问题就在于,不论是文艺创作还是科研活动,目前国内充斥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充满了功利思想,科研、论文造假层出不穷,缺乏像托马斯这样的执著、坚持、严肃、认真精神。以论文为例,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

    启示三:倡导“慢”的理念。慢工出细活,不论是在文艺创作还是在科研领域都是如此,托马斯在80岁高龄终获诺贝尔文学奖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科学界和文艺界,有少数科学家和艺术家个人的产出可以既快又好,这是学术界都喜欢的“西施”,这样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当然受到尊重和羡慕。但是,更多的研究者和创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什么都做好,不可能很快,也就不宜“东施效颦”。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的“慢”,不是偷懒不做,而是指重要的结果出现慢,但研究者仍应积极思考、积极推进研究。科学界和文艺界应当提倡“慢”的理念,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