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剧作“红娘” 让文化“跨国恋”
中国首办世界戏剧人最大盛会
经过6天难忘的戏曲之旅,国际剧协第33届世界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于9月24日在厦门人民会堂落下帷幕。大会表决通过了各项决议、章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执委,中国连续当选执委会成员国,季国平当选执委会委员;新增了巴西、卡塔尔、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多米尼加共和国等6个新成员,国际剧协目前已有99个成员国。
国际剧协主席拉门度·马珠姆达,国际剧协副主席阿里·麦赫迪,国际剧协总干事托比亚斯·比安科尼,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以及厦门市市长刘可清,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副市长臧杰斌等厦门市有关方面领导参加了闭幕式。
闭幕式上,为表彰厦门市和国际剧协中国中心为本届大会所作的突出贡献和不懈努力,国际剧协分别向厦门市和国际剧协中国中心颁发了致谢牌匾。同时,季国平与下一届大会举办国古巴代表进行了国际剧协会旗交接仪式。
闭幕式之后,被国际剧协授予“世界戏剧大使”荣誉称号的尚长荣领衔主演了大会展演的压轴剧目《曹操与杨修》,精彩演出赢得了世界各国代表的热烈掌声。
据悉,这是国际剧协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世界代表大会。
(中国文联网记者 王新荣)
共度戏曲之旅 共享交流盛典
——国际剧协第33届世界代表大会侧记
开幕式现场,国旗飘扬
这是一届得到了最高赞誉的国际剧协大会,一届充分体现了国际剧协核心价值“灵感、包容、透明、合作”的大会。
9月19日至24日,由国际剧协、中国剧协、中国厦门市政府、中国福建省文化厅主办,国际剧协中国中心、中国厦门市文广新局承办的以“戏曲之旅,文化交融”为主题的第33届国际剧协世界代表大会在中国厦门举办。短短6天时间里,世界的戏剧人来到厦门,让厦门成为了戏剧的世界。
来自五大洲65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名代表以及近百名观察员、中外嘉宾、戏剧学者,共同见证了国际剧协大会各项程序的进展过程;见证了新一届执委会产生的历史瞬间;参与了丰富多彩的戏剧表演和学术活动……中外戏剧人共同踏上了戏曲之旅,携手探索中国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在各种艺术流派和风格、理念和观点的激情碰撞中,大家成为了更加亲密的朋友。随处可见的志愿者们每一张微笑的年轻面孔,更是成为大会赏心悦目的风景。国际剧协主席拉门度·马珠姆达由衷地赞誉道:“本届大会组织严密完备,接待热情大方,演出精彩绝伦,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其完美的呈现远远超出过去的几届大会。我们相信中国会举办一次成功的大会,但我们没想到大会是如此成功,成为国际剧协历史上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大会之一。”
上海戏剧学院与国际剧协联合国教科文戏剧教育文化部合作的戏曲系列剧《孔门弟子》剧照
世界,让我走向你
国际剧协拥有120多个会员中心及合作单位,是当代世界表演艺术领域最大的专业性文化组织,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推动各国间戏剧文化交流和创造性合作,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30年前,中国戏剧人远赴西班牙,应邀参加国际剧协第19届世界代表大会,正式成为国际剧协的会员国。从此,在国际剧协的舞台上,有了中国戏剧人的身影。30年后又在厦门主办本届世界代表大会,这30年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更见证了中国戏剧人的努力奋进。”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国际剧协中国中心主席季国平如是说。
国际剧协世界代表大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中国的专家学者亲历其中,对他们来说,是站在家门口就可以走向世界、了解世界。大会的内容有其法定部分,即审议工作报告、修改宪章、选举、提案等,但更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是它的艺术交流部分。9月20日下午和21日上午,青年戏剧工作者委员会、话剧委员会、文化个性与发展委员会、国际舞蹈委员会、音乐戏剧委员会、国际戏剧节论坛、国际独角戏论坛、戏剧教育与培训委员会、通讯委员会、新项目小组、国际剧作家论坛等11个专业委员会的会议全面展开,中方专家、学者、戏剧工作者深入各个活动现场,一个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世界戏剧的场景在他们面前展开。其中有备而来的中方专家学者和戏剧工作者集中在国际音乐戏剧委员会、国际剧作家论坛、文化个性与发展委员会,通过自我介绍、向委员会介绍中国的戏剧情况,并了解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和规划,逐步深入其中,大家最终成为了朋友。中国安徽省剧协副主席侯露兴奋地说,这次大会太好了,让我知道了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世界戏剧的现状。以后,我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更为实际的收获是,她和另外6位中方代表加入了音乐戏剧委员会,其中中国上海话剧中心副总经理喻荣军还被选为委员会执委。中国江苏省剧协副主席杨丽娟还代表江苏省剧协与音乐戏剧委员会达成了明年在南京举办世界音乐戏剧节颁奖大会的初步意向。剧作家论坛也有中国专家申请加入成为其中的成员。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会见国际剧协主席一行
随后开展的各种类型的工作坊、讲座和论坛,深深吸引了中外与会者。来自斯里兰卡的代表讲述了他们在冲突地区进行戏剧活动的艰难经历;克罗地亚的代表介绍了他们与塞尔维亚人一起开展戏剧活动的情况;一位来自英国的代表描述了他在巴基斯坦用了3个小时完成了一次戏剧工作坊的神奇经历。以“促进发展的戏剧”为主题的戏剧教育工作坊,展示了一个来自德国的戏剧小组在非洲开展戏剧工作坊的过程,当地激情四射的舞蹈与现代戏剧的融合,产生了令人惊奇的效果。
在青年观众戏剧讲座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邹红对德国主讲人有关“面向婴幼儿的戏剧”产生了兴趣,借助现场翻译对起话来,主讲人高兴地将自己的著作赠送给她。在国际剧作家论坛组织的剧本朗读及“在荒诞与现实之间”研讨会上,来自香港的两位戏剧工作者用英文朗读了中国剧作家过士行的作品《青蛙》片段,而来自中国内地的专家余青峰、喻荣军、曾学文走上讲台,介绍了他们的剧作并阐述了各自对荒诞派戏剧的理解。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向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们发表自己对于荒诞的见解。与国外戏剧人的交流,让中国戏剧人更加认清了中国戏剧的位置、现状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文化自信,广大了心怀。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与国际剧协主席拉门度·马珠姆达共同为大会揭幕
合作达到了解和进步。上海戏剧学院与国际剧协/联合国教科文戏剧与教育文化部合作的戏曲系列剧《孔门弟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国际剧协新项目小组合作的各国联合话剧演出《房子与家》,厦门艺术学校与国际剧协舞蹈委员会合作的舞蹈《和平2分钟》,以创新的形式和极富感染力的舞台表演,深深感染着在场观众。这些都为中国戏剧工作者今后积极参与国际间的戏剧合作,乃至推出面向世界的以中国题材为主的工作坊及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世界,请你了解我
中国戏剧需要被了解,但长期以来,世界似乎总是隔着面纱望向中国,其对中国戏剧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中国对于世界戏剧的了解。
在9月20日的全体代表大会上,季国平在欢迎辞中说:“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戏曲之旅,文化交融——强化表演艺术之影响力’。由国际剧协提议,本届世界代表大会第一次以‘戏曲’为主题,正是我们向国际戏剧同仁集中展示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研讨中国戏曲与世界各国戏剧相互交流学习的好机会。”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戏剧,大会还组织了不少中国戏剧工作坊和戏剧演出。季国平说:“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当务之急是做好普及和推广工作,扩大其影响力。”
中国戏剧界各方人士的想法与此不谋而合。会议期间,他们热情参与、积极配合、充分展示、宣传普及。开幕式上,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的精彩演出,博得外国戏剧同仁的阵阵叫好,在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是第一次欣赏中国戏曲,惊叹于梅花奖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也惊叹于戏曲的帽翅功、翎子功、水袖等等绝活,更为才艺超群的六旬艺术家裴艳玲的唱做功夫所折服。
在此次大会中,中方精心安排了一系列宣传普及工作,以便参会代表能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戏剧。除了在大会指南、日程安排、大会会服、餐票设计中饱含中国元素外,还安排了两次中国戏曲工作坊,艺术家深入浅出的讲解与生动的示范,尽现了中国京剧和地方戏的特点,勾起了外国代表的强烈兴趣与好奇心;每晚的演出剧目,更是经过精心挑选,向与会外宾输出中国独特的审美特点和价值观。如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三部曲之一的京剧《曹操与杨修》、越剧《一缕麻》、川剧《金子》、豫剧《程婴救孤》、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歌仔戏《荷塘蛙声》、话剧《雷雨》等。一位来自德国的戏剧家说,我真希望这个会能一直开下去,这样我就能看到更多中国的戏了。国际剧协总干事托比亚斯·比安科尼说,这次大会让我们能够去欣赏、崇敬并热爱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国际剧协前任主席、德国威斯巴登国家剧院艺术总监曼弗雷德·贝尔哈茨在观看了越剧《一缕麻》和川剧《金子》演出后,表示有意邀请剧团到德国演出,并表示今后会更多考虑邀请中国剧团、艺术家参加欧洲戏剧节。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外国戏剧人观看了中国戏曲演出,有了直接的感观后,中国戏曲工作坊“京剧大师班”、地方戏工作坊进一步讲述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将中国戏曲的理论和实践展现在外国人面前。京剧大师尚长荣、裴艳玲,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高甲戏表演艺术家吴晶晶分别举行了讲座,说唱结合,并加以示范互动,成为会上一大亮点。许多外国朋友上台随着演讲者认真学习戏曲的表演方法,台上台下气氛热烈。尚长荣说,这样的交流十分必要,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戏剧,应该经常进行交流。在裴艳玲看来,尽管中国京剧艺术和西方戏剧的形态相去甚远,但艺术是无国界的,“只要有一点艺术细胞就都能看得懂”,关键是要让外国观众充分了解中国戏曲的全貌,包括它是如何诞生的,它发展至今有多么的不容易,以及在中国有广泛的民众性。“中国戏曲演员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己把自己看‘小’了,不要害怕帕瓦罗蒂大师,不要以为俄罗斯的芭蕾就比咱们优秀,中国是个文明大国,只有自我肯定了,才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9月23日上午是由中国剧协与国际剧协联合主办、以本次大会主题定名的“戏曲之旅,文化交融——强化表演艺术之影响力,创造文化多样性的未来”的学术研讨会,中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对话。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作了题为《在发展中继承戏曲艺术的文化传统》的主题发言,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荣广润宣读了题为《艺术个性——中国戏曲的生命》的大会论文。会上,王晓鹰还播放了一段他导演的话剧《霸王歌行》的录像片断,他在话剧中引入诸多戏曲元素的尝试,引起在场各国听众的极大兴趣,掌声经久不息。通过交流,贝尔哈茨在记者会上特地提到: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中国戏曲好,但是此次参会,我们发现中国还有非常不错的先锋话剧和现代舞。
从中国角度看世界的戏剧,从世界的角度认识戏剧,本次大会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中国戏剧源远流长,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它、认识它、热爱它,可谓任重道远。此次大会的圆满举办只是中国戏剧前进道路的一步,未来中国剧协还将继续牵线搭桥,更加主动参与到国际剧协的各项活动中去,扩大中国戏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促成更多中西戏剧合作、交流的机会。在中国戏剧界的不懈努力下,美好愿景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
在这里我慢下来/在这里我准备抒情/在这里我接受浪漫主义/在这里我跟着巡逻出海……
这是一位中国诗人赞美厦门鼓浪屿的诗句。23日下午,大会组织各国代表游览了风景如画的鼓浪屿。我们相信,在鼓浪屿沐浴过涛声洗礼的世界戏剧人,他们内心怀着美如诗句的感动,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度,在未来的日子里,厦门这6天美好的时光一定会终生难忘。
(高扬 林琳 邓攀)
大会声音
拉门度·马珠姆达(国际剧协主席):这是一次让人毕生难忘的戏曲之旅,是一次旨在提升表演艺术影响力的旅行。我们都意识到,在当今世界,文化与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于全世界戏剧界而言,我们需要发现、巩固现有的戏剧空间,我们需要研读历史,我们需要重新阅读未开发、被忽略的土地上的文化历史,重新阅读为民族表演艺术而不懈努力的人们。在国际剧协,我们尊重差异性,这是我们的一种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代表多元文化的创意思维在这里得以交流和碰撞。第33届世界代表大会是国际剧协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会议之一。
托比亚斯·比安科尼(国际剧协总干事):在我们这个时代,许多政治家和思想领袖忽略了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对艺术的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众所周知,文化在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推动文化认同,获取充足的资金并推广艺术教育。
现场观摩带来的戏剧震撼是高科技转播永远无法比拟的,通过这次戏曲之旅,让我有机会了解到中国不同的艺术形式,更为尚长荣、裴艳玲等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所折服。中国戏曲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们来洞悉这个地球上的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文化多样性。
曼弗雷德·贝尔哈茨(国际剧协前任主席、戏剧导演、德国威斯巴登国家剧院艺术总监):我这是第三次来中国,前两次到中国给我留下的印象依然历历在目。第一次是在北京,我带着自己导演的话剧作品《生日宴会》交流演出,第二次是在南京举行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上,我也带来了自己执导的作品《沃依采克》,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欢。在中国期间,我看过一些京剧、沪剧和越剧,中国戏曲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表演的精致、准确到位。西方戏剧虽然已经从东方戏剧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但我们的视野还应扩大,因为东方戏剧值得借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艾米利亚·卡恰皮罗(国际剧协新项目小组负责人):我们新项目小组主要关注跨地域、跨种族、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强调文化多样性,关注创造艺术,尤其是创作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
我们这次有一个戏剧工作坊演出《房子与家》,它是在没有固定剧本的基础上,由各国演员集体创作而成。在排练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演员的基本功都很扎实,包括台词、发音、形体语言等等,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舞台表现很丰富也极有张力。
穆凡中(中国澳门戏剧评论家):现在的澳门,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粤语使用成为主流,其次是普通话和英文。很特别的是,在澳门少数居民中,还流行着一种混合了葡萄牙语、马来语、粤语成分的“本土语言”,被称为“澳门语”或“澳门方言”。随着历史演进,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群逐渐融入澳门主流社会,它的独特性正在消失。目前只在澳门2%的人群中、方圆10公里左右的小区内使用。
而一种有趣的现象是,一个使用土语演出的话剧团体——甜美澳门话剧社,他们仍在努力坚守,试图以艺术的方式延续这种颇有表现力的本土语言。
魏明伦(剧作家、中国剧协顾问、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实际上,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远远多过世界对于我们的了解,我们需要了解世界,当然,我们更需要让世界了解我们。这就涉及到民族化与全球化的一种矛盾。民族化,就是要重视本土传统,张扬民族个性,强调自我认同,而传统与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全球化,就是要与世界接轨,寻找文化认同,强调普世价值。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我在创作中一直强调“二民主义”。所谓“二民主义”,就是指“民族”与“民主”,艺术形式可以是民族化的,而传达的思想、内容、价值却是民主的,这是我在戏剧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理念,这也是与国际剧协求同存异的宗旨不谋而合的。
卢 昂(青年戏剧导演、中国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在我眼里,中国戏曲就像一个刚出土的价值连城的古董。因为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更替,让它蒙了很多泥垢,你很难一下子就辨别出它的美来。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小心翼翼地擦除这些泥垢,把它放在一个精美的现代剧场里,让当代人能够欣赏到它原本的璀璨。中国古老的戏曲文化如何走进现代,这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位戏剧工作者共同的文化使命。
对话,让距离不再遥远
——国际剧协第33届世界代表大会观察
“中国的戏剧都是大团圆的结局?这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儒教的影响?”“中国是不是只有现实主义的戏剧?”……外国戏剧同仁时不时冒出的疑问,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西方戏剧界对于中国戏剧现状的陌生所带来的尴尬。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惟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不停地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增进了解与互信,在对话中尊重彼此传统与差异,在对话产生的戏剧张力中创造一个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世界,此乃国际剧协的一贯宗旨,也是本次大会的意义所在。
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青年观众戏剧工作坊上,一位来自德国的主讲人半开玩笑地说,我现在说的是英语,用的是日本的电脑,投影仪是德国的,这本来就是一个跨文化的交流事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都无可避免地走在一条与世界接轨的道路上。面对全球化,是闭关锁国、盲目敌对还是一味顺从、丧失立场、置自身民族文化传统于不顾?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走过这样的弯路,现在该是摆正立场、思考对策的时候了。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上的发达,而文化强盛更是不可或缺。只有当我们的文化与经济等高时,中国才能骄傲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何推广我们的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无他,惟有加强对话。
在本届大会上,戏剧扮起了“红娘”的角色,在“红娘”的牵线搭桥下,异质文化之间展开了对话、谈起了“恋爱”。在青少年观众戏剧工作坊上,中外专家围绕如何给6个星期到6个月大小的婴儿表演戏剧,以及会达到什么效果方面展开对话;在香港剧作家论坛上,剧作家围绕现实与荒诞展开对话,剧作家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表达自身对于世界、人生的认知,引起了中外剧作家的浓厚兴趣;在题为“戏剧之旅,文化共融”的研讨会上,围绕戏剧与社会,关于戏剧在缓和冲突地区矛盾方面的效果展开了对话;在中国戏曲工作坊上,中国艺术家与外国观众现场互动,这都可以看作一种对话。除此之外,来自65个国家的戏剧人的一次次握手、一回回拥抱、一张张笑脸,都让我们看到了对话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当然,对话不总是顺畅,战争、民族仇视、宗教信仰差异等种种因素,让对话变得时断时续。尽管冲突地区的戏剧推广依然艰难,尽管对于落后地区的文化扶持还停留在发放粮食而不是授之以渔的阶段,尽管某些发达国家不分青红皂白的文化输出还带有些许文化霸权主义的不怀好意,但在本届国际剧协世界代表大会上,更多的戏剧人开始认识到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建立在这样认知的基础上,我们的对话自然会变得更加顺畅,你我之间的距离也将被逐渐缩小、拉近而变得不再遥远。
(中国文联网记者 王新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