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看辛亥群英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23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数风流人物 看辛亥群英

    编者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这场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标志着中国走向共和。时光荏苒,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百年后的今天,艺术家们挖掘历史的富矿,以“辛亥革命”为题材创作的电影、电视剧、美术作品、舞台剧陆续与观众见面。本报对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主创和主演进行了采访,他们眼中历史与艺术的勾联,告诉我们,那一代仁人志士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在心。

电影《辛亥革命》剧照

    电影《辛亥革命》主创主演说——

真正的主角是“辛亥革命”历史本身

    电影《建党伟业》的开篇就是辛亥革命迫使清帝退位,而《辛亥革命》则对此进行了接续。由长影集团领衔出品的史诗巨片《辛亥革命》今日起全国公映。作为“史诗导演”张黎的电影首秀,《辛亥革命》汇集了成龙、李冰冰、赵文瑄、姜武、孙淳、胡歌、房祖名、余少群、陈冲、黄志忠、宁静、梅婷等70多位华人明星参演。参演明星都表示,影片真正主角是“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本身。明星们的出彩表演让仁人志士、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活跃在银幕上,同时也让今日的电影观众对百年前影响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的认识。

    精彩演绎历史

    辛亥革命不仅是清朝的终结,也是中国帝制合法存在的最后节点。《辛亥革命》描绘了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决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的历史往事。影片将血染黄花岗、保路运动、海外募款、武昌起义、南北和谈、创建共和等历史事件用近两小时的篇幅呈现,但并未“记流水账”,而以海外孙中山募捐、国内黄兴领导起义为双线,一张一弛,再辅以惨烈真实的战争场面、浪漫凄美的战地恋情,使得剧情极为紧凑。

    编剧王兴东说:“辛亥革命已过百年,我们只能从前人留下的浩繁文史资料中搜寻历史本来的模样。为此,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召集委员,精心论证剧本。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之孙吴德立提供了大量资料;黄兴之孙黄与群多次打电话交流;还有舍身炸死清廷宗社党主将良弼的同盟会员彭家珍烈士的同族兄弟彭家祥也从四川寄来大量史料。”影片还用细腻笔触谱写了战火纷飞中的爱情传奇。历史上,黄兴与徐宗汉的患难姻缘是一段佳话,但鲜有影视作品涉猎,《辛亥革命》则填补了这个空白。片中,黄兴与徐宗汉最初只是为了革命假扮夫妻,三聚三散,经历生死之后,终于“假戏真做”成了真正的夫妻。

绍剧《秋瑾》剧照

    张黎表示为了还原战争的惨烈,增加真实感,他用近乎纪录片的手法来拍摄。战争场面在整部影片的篇幅中占去了2/5,水战、巷战不一而足。硝烟弥漫的战场、血肉模糊的士兵、枪林弹雨中的冲锋……场面极为逼真,视听效果不输任何一部国产大片。

    细节击中内心

    《辛亥革命》由秋瑾就义展开历史。宁静饰演的秋瑾头戴枷锁、脚锁镣铐一步步走向刑场,脸上只有平静。导演张黎介绍,《辛亥革命》第一篇章主题正是“牺牲”,“那么多年轻人主动选择死亡、选择牺牲,我希望能够呈现出他们心灵的选择。”除了秋瑾,影片对参与广州起义的年轻革命者的刻画也让人动容。前一刻,他们是在地板上席地而睡、在海滩边嬉闹戏水的年轻生命;后一刻,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杀拼命、鲜血横流。当李冰冰饰演的徐宗汉掏出林觉民写给妻子的《与妻书》、其他革命者们写下的一封封绝命书,观众又怎能不与她一样感同身受、痛彻心肺。

    影片在展现腥风血雨、壮怀激烈外对细腻的革命情谊的生动描绘也十分动人。据王兴东介绍,影片中用较多笔墨描写了孙中山和黄兴“一文一武”两位革命者之间的情谊。比如孙中山误以为黄兴牺牲后,截获战报,得知其幸存消息时,欣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两人游轮上久别重逢,黄兴已断两指,孙中山扼腕不舍。而长达5分钟的“战壕寻爱”则堪称影片最唯美最浪漫的一段戏。李冰冰所饰的徐宗汉到前线救治伤员,黄兴蓦然回首看到徐宗汉的身影,无奈两人被混乱的人群冲散。武昌起义打响,黄兴率大军攻打清军,被炸伤时,脑海浮现他与徐宗汉重逢的画面:战壕里,徐宗汉脱下白帽,长发飞扬。唯美的画面穿插在炮火中,配上悠扬的音乐,李冰冰的表演征服了不少观众。张黎坦言与他以往作品相比,《辛亥革命》历史跨度短,重点放在以情动人。他说:“情是电影最基本的内容,不仅仅是男女之情,还有很多关于理想的情怀。辛亥革命历史纷杂,我要做的是更多地体现人和人的精神。”

    明星融入角色

    《辛亥革命》云集70多个明星,但仔细看过会发现,《辛亥革命》走的并非“数星星”的路线。从效果来看,《辛亥革命》不打群星牌反而更容易让观众专心进入历史剧情。

    成龙此次不仅是主演还担任总导演一职,他感慨道:“《辛亥革命》不仅是纪念辛亥百年的电影,也是我自己的第100部影片,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扮演了99个小人物后,第一次扮演大人物,特别有挑战性!”作为《辛亥革命》的第一主角孙中山的扮演者赵文瑄,经常会被问到“成龙、李冰冰是否会冲淡你所扮演的孙中山的光彩?”这种担心似乎多余,第五次饰演孙中山,赵文瑄更是驾轻就熟,可谓神形俱佳。片中,孙中山长时间在海外活动,到华人圈里募集革命经费,还舌战英法等国财团,赵文瑄演得极为动情,面对华侨的一句“你们的孩子,为你们死了”最为感人。在问及第五次扮演孙中山的感受时,赵文瑄坦言:“每一次出演这个角色,导演、剧本都不同,演绎出来的效果也不同。《辛亥革命》中的孙中山在外形上是最贴近‘国父’本人,也是我最满意的一次。距我第一次扮演孙中山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这15年中积累的经验和阅历让我更有信心把握好这个角色。”近年来姜武成为“金牌配角”,制造了不少喜剧效果,在《辛亥革命》中姜武也成为了紧张的战争戏中难得的调剂,颇为出彩。姜武饰演黎元洪,在房祖名饰演的张振武的威逼下,“委屈”出任大都督,他时而懦弱反抗,时而无奈“就范”,到了战场上又扯开鸭公嗓大吼大叫,笑果十足。饰演隆裕太后的陈冲,其充满劲道的表演令人赞不绝口,五场戏,陈冲把一个封建统治者的垂死挣扎演绎得入木三分。继《走向共和》后,二度增肥饰演袁世凯的孙淳,在塑造这个阴险、老辣的权谋家时也奉献出了上佳的表演。

    影片还集结了胡歌、房祖名、余少群、杜宇航等诸多年轻演员,为这部“不走寻常路”的史诗片增添了一丝偶像色彩。不过这些偶像的表演也极为颠覆,除了房祖名灰头土脸扮演革命将士,扮演林觉民的胡歌也一改小生形象,化身热血男儿。胡歌说:“观众以往定义我为偶像演员,这次我演的其实还是偶像,革命年代的偶像,千千万万革命者的缩影。我希望尽量演出角色牺牲前的生命力,这样才能凸显革命成功的珍贵。”

    对于怎样让明星在电影里褪去星味,与角色融合?张黎说:“一部历史题材影视剧很难还原遥远年代人物的真实样貌,这是一个再塑造的过程,塑造不仅在于人物外貌的相似度,更在于精神的传达。”观众观看《辛亥革命》,在视觉享受的同时,亦能收获一份思考。

(中国文联网记者  张悦)

乡音声声唱女侠

——绍剧《秋瑾》的创作和演出

    这还是那个秋瑾,一个一心要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女革命志士;这又是一个不一样的秋瑾,用地方剧种绍剧演绎的绍兴侠女。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9月20日至21日,浙江绍剧团的绍剧《秋瑾》在北京演出两场。此时,距离2008年该剧进京为全国“两会”献演,3年多时间悄然流逝。这期间,绍剧《秋瑾》进过多所高校,去过台湾,将其“绍剧现代戏开山之作”的价值最大化地呈现和发挥,作为一个古老剧种、地方剧种,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题材:适合用绍剧表现

    2007年,为纪念秋瑾就义100周年,浙江绍剧团决定创排绍剧《秋瑾》,该剧也成为绍兴市发起的“绍剧保护与发展工程”的开山之作。之所以选择秋瑾题材,除了秋瑾本人是绍兴人,还因为绍剧高亢激越的特点适合表现秋瑾作为一名革命志士的豪情和悲壮色彩。

    在绍剧《秋瑾》之前,秋瑾题材已经有多种舞台表现形式,比如京剧、越剧和黄梅戏。浙江绍剧团团长朱燕告诉记者,绍剧的“高亢激越”也成为该剧和其他剧种的秋瑾戏相比的优势所在。“越剧也是我们家乡的戏,它适合表现秋瑾作为女性柔情的一面,但要体现秋瑾的豪迈气质会比较难,绍剧恰好可以体现秋瑾刚强的一面。”朱燕说。

    绍剧《秋瑾》在创作时尽享地利之便。“我们要恢复100年前的秋瑾形象,肯定要追溯历史,要和她的后代去交流。”朱燕说,“绍兴有秋瑾的后代,这里也比较容易搜集到史实资料。”比如,该剧请到了秋瑾的侄孙秋经武作史实顾问,从剧本创作到排练,整个过程都由他来统筹史实的工作。

话剧《秋瑾》剧照

    创作:传统向现代跳跃

    作为一个传统剧种,浙江绍剧团多年以来主要以演传统的宫廷戏为主,现代戏却很少涉足。《秋瑾》作为剧团重点打造的现代戏,力图在讲故事的角度上实现创新。朱燕介绍:“编剧余青峰抓住要对秋瑾执行死刑的山阴知县李钟岳和秋瑾之间的关系,选择用秋瑾就义前3个月当中发生的故事,撑起这部戏。”

    在本次进京演出前,该剧导演郭晓男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删掉了一场戏。至此,该剧从2007年制作完成到现在,共删掉了两场戏。因为该剧的内容是集中在秋瑾就义前3个月的故事,所以最初的版本,用了闪回和蒙太奇的手法表现秋瑾的人生经历。但作为舞台艺术,只能靠灯光的变幻去实现时空的转换,这妨碍了很多观众的理解。“有些场景他们觉得莫名其妙”,朱燕说。所以,该剧公演前,就听取专家的意见删掉了用蒙太奇表现手法的其中一场。这一次,把另外一场也删掉了。“删过之后情节很顺畅,没有硬被拿掉一场戏的感觉。”朱燕说,“作为舞台戏曲,观众能看懂是首要的,否则这个戏就不算成功。”

    该剧曾荣获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剧目大奖”、首届浙江文化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奖”等。在朱燕看来,这些奖项都实至名归,“作为剧团打造的精品剧目,获奖是应该的”。但荣耀的背后,是主创人员付出的诸多努力。作为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剧种,绍剧演员身上程式化的痕迹很重,由古装戏到现代戏,对这个剧种和演员来说,都是一次“跳跃”。

    巡演:培养年轻观众

    2008年,绍剧《秋瑾》被列入“浙江省高雅艺术进校园”剧目,3年多来,每年都会在浙江省的高校演出二三十场到一二十场不等。其实,在该剧创作之初,就有进高校巡演的打算,为此该剧的舞美设计做了两个版本:一个是适用于大剧院舞台标准的;一个是简装版的,一景到底或者只需简单换景即可,适用于小的舞台。“不能因为舞台的原因,阻止《秋瑾》进高校。”朱燕说。

    但当年《秋瑾》第一次进高校演出时,朱燕还是很担心: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用绍兴方言演出的地方剧种,他们能听得懂吗?即便有字幕,年轻学生会喜欢看戏曲吗?她还记得当天的场景,演出开始时她坐在台下,看到学生们都低着头在玩手机,“台上一片亮,台下也一片亮”。但很快,学生们的注意力就转移到台上了。“第一场戏就有个高潮,是学堂的学员练武的场面。”朱燕说,“绍剧有文唱,也有武戏。这场武戏抓住了学生的眼球,随后饰演秋瑾的演员出场,来了一段高亢激越的唱腔,就彻底抓住了学生们。到后来,只有进来的学生,没有退场的。手机也放下了,台下变黑了。”此后,该剧每进一所高校,同样的情况就会重复一次。

    这让朱燕很有感触:“这个剧目进高校巡演很合适,因为学生们了解秋瑾,而传统戏中的人物,大学生们不熟悉,所以不会被吸引。戏曲艺术需要慢慢品味,如果不仔细看和听,很难入戏。所以《秋瑾》进高校,不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培养绍剧观众的很好的平台。”

    因此,从《秋瑾》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年浙江绍剧团都会带着戏进校园演出。只不过进大学和中学时,演《秋瑾》;进小学时,演的是绍剧的拿手戏《西游记》系列之《三打白骨精》《火焰山》,这些是小朋友们喜欢的。

(中国文联网记者 高艳鸽)

希望秋瑾的精神得到时代的回响

——访话剧《秋瑾》导演王延松

    “我明白了,我抛家舍子,远渡重洋,为的好像就是要谋一份这样的大事业,为了站在这个土地上的人们,每一次捧起一把泥土,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她的主人。当站在这个土地上的人们,每一次指一下身后的山河,都可以有尊严地说,这是我的祖国!”

——话剧《秋瑾》

    在西泠桥畔原球社遗址前,有一座刻有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的大理石墓碑,墓的主人,便是那位“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爱国女英雄秋瑾。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杭州话剧团演出的话剧《秋瑾》日前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导演张元等人都前来观看,并对该剧赞不绝口。

    “如果不是杭州来做这个戏我也不会接”,导演王延松说,“杭州人对秋瑾的追忆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这些年‘主旋律’的戏我接得并不多,但《秋瑾》我想做。我们现在分享着现代化社会的福祉,但不能忘记100年前有很多人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种种努力和牺牲,为了纪念他们,把这些故事搬到舞台上,是我这个导演应该做的事情。”秋瑾,这位在女性没有法律人格和独立社会身份的时代,曾写下“休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龙泉壁上鸣”的诗句。她以身殉国、红颜喋血,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当秋瑾意识到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有问题,她用她的死来表达她对当时那个社会的看法。”导演王延松动情地说,“本可在富裕的家中相夫教子,但她选择在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本可在在逮捕前逃开免于被斩,但她选择留下来守卫那一份精神、一种真理不被扼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就是秋瑾从内到外的形象。读秋瑾的诗,看得出她希望中国社会是公义的、公正的、文明进步的,这与当下人们普遍所倡导的是那样的吻合,我们排《秋瑾》,是希望这样的精神能得到一种时代的回响。”

    向来做戏都高标准严要求的王导让许多演员又爱又恨,当记者问起是否在排练时格外严苛时,他却爽朗的笑了:“我是认真,但你告诉我不认真是怎样的呢?严就严吧,等排完了、演美了还是会跟大家成为很好的朋友。我只为戏剧效力,所以每当走进排练场的时候,我只做艺术本身要求我做的那件事情。”

    为了打造这样一部经典剧目,杭州话剧团除了邀请到曾执导《雷雨》《日出》《原野》等话剧的著名导演王延松,还请来了著名编剧刘星,而扮演秋瑾这一角色的则是国家一级演员王静。“王静演秋瑾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她‘大青衣’的气质,似乎就是为这个戏准备的。”此外,慈禧、孙中山等人的塑造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唤起了人们对过往百年的深沉记忆。为了能在舞台上生动的呈现100年前的故事,王延松还大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还原出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烈场景,并让慈禧、孙中山等历史人物“再现”舞台……全面详尽的展现了英雄的心路发展历程。“多媒体的使用要跟戏剧结合好。如何让灯光、舞美、多媒体更好的为导演构思服务,将戏剧能量释放到最大,这些事先都是进行过缜密的案头工作的。”对于在当代上演《秋瑾》,可能仅仅是讲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还不能满足观众,要让现代的观众透过她来看100年前的中国,让她的精神能得到一种时代的回响,是导演王延松考虑使用多媒体的缘由。“靠多媒体刺激观众,在引发观众审美情趣的同时,把那个大的时代背景通过舞台叙事用较大的信息量交代出来,时代精神才能确立,因此多媒体特别‘给力’。”

(中国文联网记者 于奥)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